正文

上海邊檢走過70年

2022年01月05日 19:10:14 來源: 新華網

    新華社客戶端上海1月5日電(楊愷、黃波)上海,因海而生、向海而興。自開埠以來,上海便是我國最重要的貿易港口,開放的基因與生而來,改革的腳步從未停止。伴隨着上海的改革發展和口岸變遷,1月4日,上海邊檢迎來成立70周年。

    70年風雨路,從開荒破土到艱苦創業,上海口岸建設不斷蝶變升級,口岸服務效能不斷提檔增速。作為改革的實踐者、親歷者,上海邊檢扎根於這片創造無數奇蹟的熱土,用70年砥礪奮進交出了維護國家安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閃亮答卷。

    拓荒:助推口岸建設蝶變升級

    20世紀50年代 ,新中國成立初期,上海經濟百廢待興。在我國推行平等互利的貿易政策推動下,不少外輪陸續進出上海港,1950至1952年,僅僅3年,&&上海港的外輪從56艘次躍升至222艘次,增長近4倍。形勢催生變革,為加強對港口停泊外輪和隨船人員的管理,1952年1月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華東軍政委員會組建“上海邊防檢查站”負責上海口岸的邊防檢查工作,從此結束了上海“有邊無防”的歷史。

    20世紀50年代末期,上海邊檢戰士在梯口執勤  上海邊檢總站供圖

    1964年4月,上海虹橋國際機場正式開啟國際客運業務。為快速承接虹橋機場&&境查驗任務,同年9月,上海虹橋邊防檢查站成立,當年即檢查&&境旅客4000餘人,辦理航班80余架次。1973年9月,第一艘旅游客輪日本籍“巴西丸”號徐徐駛進上海港,穩穩地停靠在外虹橋碼頭(現國際客運中心),上海邊檢由此開啟旅遊船舶的&&境邊防檢查業務。

    1978年,改革開放的春風掠過神州大地,使得港口成為前沿陣地。20世紀80年代,上海港不斷改造、擴建,寶山鋼鐵廠、金山石化廠等一批新建專用碼頭陸續投入使用,邊防檢查執勤區域範圍不斷擴大,業務工作量不斷刷新紀錄。1990年6月,上海邊檢相繼成立吳淞邊檢站、閔行邊檢站(現金山邊檢站),加上原有的上海邊防檢查站(現浦江邊檢站),三站分佈在黃浦江的上、中、下游,形成布局合理、任務互補的執勤網絡,為浦東推開窗戶看世界逐步建立起配套的口岸查驗基礎設施。

    “20年前的這裡,碼頭岸線還不足3公里,年&&境集裝箱吞吐量不足10萬,而如今這裡已是連續多年全國&&境集裝箱船舶數量最多的港區。”外高橋邊檢站邊防檢查處處長楊永祥感嘆。作為外高橋保稅區建設參與者,他見證了外高橋港區發生巨變。經過20多年的發展,外高橋港區已有36個碼頭,碼頭種類涵蓋集裝箱、汽車滾裝、散雜貨、化工品、修造船廠、極地科考基地等類型,集裝箱年吞吐量超2000萬標箱。

    2005年,洋山深水港區一期工程建成開港。從此,上海告別了沒有深水良港的歷史。此後10餘年,洋山四期自動化碼頭投入運營,自貿區臨港新片區掛牌成立,上海港口建設步入加速期。2021年,上海洋山港集裝箱吞吐量超2200萬標箱,再創新高。

    洋山港四期全自動碼頭俯瞰圖  周曉東攝

    激流匯聚,奔騰成潮。如今的上海已經從單一的海運碼頭髮展成為綜合性、多功能、現代化的大型國際主樞紐港,並向着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航運中心大跨越邁進。

    堅守:在為國守門中淬煉責任擔當

    翻閱上海邊檢70年的歷史,從打贏一場場安保攻堅戰到吹響國門疫情防控集結號,70年崢嶸歲月寫滿忠誠,“為國守門”的使命始終未變。

    走進上海邊檢警史館,一枚華東軍區公安部隊第三屆英模代表大會紀念勳章和墻上那張泛黃的照片定格了時代的縮影。1953年春天,“白龍丸”號遠洋客輪抵滬,上海邊檢第一代檢查員徐康健進行登輪檢查,成功查獲一名高級間諜和一份諜報提綱,光榮立功。

    進入21世紀,改革開放走向縱深,中國以愈加包容愈加開放的國際姿態向世界伸出友好之手,各項國際盛會集聚上海。上海邊檢相繼完成2001年上海APEC會議、2010年上海世博會、2014年亞信峰會、四屆進博會等重大國際活動口岸安保工作,為服務國家對外開放戰略和經濟建設注入安全動力。

    第一屆進博會期間,上海邊檢開通“進博會邊檢專用通道”  董權輝攝

    2018年4月2日,國家移民管理局掛牌成立。上海邊檢以新時代移民管理警察的職業身份步入新征程。以隊伍正規化建設為引領,上海邊檢強抓隊伍基礎,大力開展全警實戰大練兵、大比武工作。同時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為抓手,逐漸建立起口岸智能化管控體系,口岸安全堤壩愈扎愈牢。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來襲,讓國門安全有了更深的定義。特別是在大進大出、快進快出的上海口岸,疫情防控更是刻不容緩。面對病毒的肆虐,上海邊檢迅速組建起27支黨員戰疫突擊隊,戰鬥衝鋒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線。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邊檢民警身着防護裝備堅守國門一線  董權輝攝

    2020年4月10日,SU208航班抵達浦東國際機場,經海關通報,該航班陸續有80余名旅客有咳嗽、咽痛等症狀,需送醫檢查。上海機場邊檢站八隊黨員突擊隊迅速集結,爭相穿起防護服,義無反顧走向留觀監測點。交接材料、人證對照、證件送檢……歷經近5個小時的持續作戰,在悶熱的防護服下,突擊隊員們早已汗流浹背。後經上海市有關方面通報,該航班上共有60余名新冠肺炎確診病例。

    愈是艱難愈向前。隨着疫情防控轉入持久戰,2021年,上海邊檢在浦東機場啟動疫情防控集中閉環勤務模式,截至目前,19批2200余名警力白衣執甲、舍家不顧進入閉環同疫情短兵相接,全年累計查驗&&境旅客超200萬人次。

    賦能: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中踐行初心使命

    為改革添動力,向改革要活力,在服務國家發展大局中實現高質量發展是上海邊檢成立以來始終堅持的發展邏輯。70年來,上海邊檢緊扣時代發展脈搏相繼推出一系列“放管服”改革舉措,在提升通關效率、優化管理服務等方面持續發力,助力打造一流營商環境,全力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20世紀五六十年代,隨着我國和平外交政策的實施和對外貿易的日漸回暖,為更好地服務港口貿易,上海邊檢積極調整勤務模式,針對不同國家船舶採取不同檢查監護方式,尤其是放寬了對國內船舶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船舶的檢查政策,積極營造良好寬鬆的進出口環境。

    進入21世紀,上海口岸&&境客流和貨物及集裝箱吞吐量一路飆升。2001至2010年,上海邊檢查驗&&境人員總數超1.57億人次,查驗&&境交通工具130余萬架艘列次,均比1991至2000年翻了兩番有餘。

    黨的十八大以來,隨着“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一系列國家戰略相繼落地,上海邊檢積極推動72小時、144小時外國人過境免簽政策率先在上海落地;率先試行24小時直接過境旅客免辦邊檢手續政策;率先開展郵輪檢查“放管服”改革試點;牽頭促成長三角邊檢機關警務協作機制……持續不斷的深化改革,“松綁輸氧”式的制度創新,為提升口岸通關能級,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打下堅實的基礎。

    2021年8月3日,2.4萬標箱級集裝箱船“長范”輪順利靠泊洋山港盛東碼頭,這是當前世界上最大量級的集裝箱船舶,堪稱“海上巨無霸”。自2018年以來,上海港已累計靠泊1.8萬標箱及以上級別集裝箱船4730余艘次。在上海港,大船時代迎來了升級版。

    “長范”輪順利靠泊洋山港盛東碼頭  劉舒逸攝

    超大型集裝箱輪靠港,考驗着整個集裝箱疏運體系和調度能力。上海邊檢通過“互聯網+”讓大船通關變得從容不迫——早在“長范”輪抵港前,邊檢機關就通過 “單一窗口”平台,提前為該船舶辦理了預檢手續,確保船舶到港後邊檢查驗即到即辦。“這些便利措施能使每艘外輪的靠泊時間平均縮短1至2小時。不僅每年給企業節省大量的成本,更重要的是碼頭船舶吞吐頻率加快,對於提升集裝箱流轉速度和優化船舶航線起到很大作用。”洋山邊檢站邊防檢查處處長周佳傑説。

    在空港口岸,一系列先行先試也在輪番推進。在全國邊檢系統率先建成啟用“上海單一窗口邊檢航空器申報平台”,可為每架&&境貨機平均節省40分鐘通關時間。2020年以來,上海邊檢共查驗&&境貨機超15萬架次,佔比全國超40%,並一度創下單日查驗近400架次&&境貨機歷史新高。以通關更便捷推動要素流動大提速,如今的上海邊檢正積極服務和深度融入新發展格局,助力上海在高水平開發開放新征程上跑出加速度。

    浦江潮奔涌,揚帆踏浪行。回首過往,70年沐風櫛雨,上海邊檢初心使命始終如一。聚焦今日,新時代征程已開啟,上海邊檢正以更昂揚的姿態,續寫更多精彩國門故事。

【糾錯】 [責任編輯: 史依靈 ]

微信掃描二維碼,關注新華網

熱點推薦

掃一掃

掃一掃,分享手機新華網上海頻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製作單位:新華網上海頻道 版權所有:新華網上海頻道

01007012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410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