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社區居民滿意的“答卷人”
新華網上海1月5日電(羅沛鵬 通訊員張順宏)封玉芳是社區治安戰線上的“新老兵”。
説她“新”,是因為去年7月,她剛從戶籍窗口重回社區崗位。作為新鎮派出所公安綜合窗口進駐社區服務中心的首批籌建隊員,她迎難受任、不辱使命。
説她“老”,是因為在此之前,她已在社區裏摸爬滾打了近十年,前前後後負責過四個老舊小區的治安管理,憑着一雙“跑不斷”的腿和“説不爛”的嘴,為轄區百姓撐起了一方平安天空,近五年來榮立三等功一次、嘉獎三次。
一場持續了一整年的“考試”
封玉芳剛接管閔行區靜安新城(一居)還不到三個月,就迎來了第一場考驗。
小區27號樓的廉老伯找到新來的社區民警封玉芳,向她投訴樓上居民隨手往樓下扔垃圾,向樓上反映過多次但絲毫不見收斂。封玉芳立刻以“群眾事、無小事”的工作理念,對27號樓逐戶走訪,宣講高空拋物的危害性,還製作打印了“友情提醒”張貼於樓道醒目位置,促使全樓居民引起重視。
之後,樓上“太平了”一段時間。可是好景不長,一個月後廉老伯反映又有垃圾飄下來了。
雖然剛接管小區就遇上了這種“難啃的硬骨頭”,但封玉芳卻鬥志滿滿。小區裏其他樓棟高空拋物、搶佔車位、飛線充電的不文明亂象也時有發生,正好把27號樓立個典型,一定要把這個“幕後黑手”揪出來——敲打一兩人、教育一大片、和諧一小區。
封玉芳與小區居委、物業積極&&,成功申請了加裝一路安防設施,把27號樓作為重點關注對象。功夫不負有心人,封玉芳通過逐幀回看公共視頻錄像,抓住了樓上一個窗口裏有一個細微的“伸手動作”。當封玉芳把視頻證據亮出來時,這家人啞口無言。從此,“27號樓”的高空拋物徹底根除。
廉老伯對封玉芳説:“封警官,現在是冬天,大家都窗門緊閉,扔垃圾的現象自然會減少。我想再考驗你一段時間,如果到了夏天,依然沒有了高空拋物,這才算你的工作有了成效。”
“好,一言為定。”
把“共建共治共享”的路子越走越寬
封玉芳將27號樓樹典型的策略取得了良好反響,她的事跡在小區居民中傳開。封玉芳趁熱打鐵,在前期認真分析小區人口結構和治安特點的基礎上,充分發揮黨建引領,着手拉起兩支群防群治隊伍。一支由退休老黨員組成的樓組長巡邏隊,一支由年輕人組成的青年志願者隊伍。他們自發成為了平安社區建設的情報員、宣傳員、引導員。
“社區平安靠單打獨鬥怎麼行,只有依靠黨組織力量,把群眾動員起來,才能根本解決問題。‘一切為了群眾’的價值觀不能忘,‘一切依靠群眾’的方法論不能丟。這也是我學習新時代‘楓橋經驗’中得到的啟示。”封玉芳接管靜安新城(一居)一年來,該小區“110”警情電話下降30%,其中居民糾紛、求助類報警的下降比例尤甚,盜竊零發案。
楓橋經驗的根基在基層。封玉芳依託黨建引領、走好群眾路線,拉起“兩支隊伍”,變警力有限為民力無窮,實現轄區社會治安“發案少、秩序好,人民群眾滿意”的目標。群眾滿意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小區治理新路子就能越走越寬。
給“傳家寶”插上“信息化翅膀”
“老社區”封玉芳至今依然保持着一個老習慣,就是“下段”時將《社區民警工作簿》一直帶着身邊,工作簿裏總是夾滿了厚厚的一疊資料,上面詳細記載小區居民的各種需求:大到重點人員、治安線索、辦理戶口,小到婆媳不和、鄰里糾紛、困難求助,甚至連路燈不亮、道路不平這些事,她都一一記錄在案。小事不小視、事事都辦實。
靜安新城作為毗鄰進博安保控制區大型居民社區,社區巡防工作對社區民警來説是一場平安大考。如何交上滿意的答卷?封玉芳按照分局信息化引領、網格化管理的思路,為《社區民警工作簿》的“傳家寶”插上了信息化翅膀,總結出了“採、訪、清”工作法,織密社區平安“一張網”。
她堅持每週“採”集五條以上標準地址、實有人口、實有房屋、實有單位等動態管控信息;堅持全面訪、定期訪、隨時訪、主動訪、開門訪,把“訪”做到群眾門檻邊和心裏面;堅持做到轄區房屋分佈清、實有人口動態總量清、重點關注人群分類清、出租房屋底數清、地區治安情況清。憑藉職業敏感性,第一時間發現隱患和線索,牢牢掌握工作主動權。
基層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最末端、服務群眾的最前沿。很多時候,糾紛雖小,卻牽扯着老百姓的喜怒哀樂,更包含着要求伸張正義、厘清是非的期待。封玉芳圍繞“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目標,結合轄區實際,形成一套“兩支隊伍、採、訪、清”工作法,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層、把隱患消除在萌芽。
廉老伯與封玉芳約定的“一年考驗”已到。當收到廉老伯的表揚信時,封玉芳深受觸動,因為她明白,這張寫了整整一年的考卷,她終於合格了。
作為和群眾“最貼近的人”,社區民警不僅要對群眾的需求及時響應、快速落實,更要注重長效、久久為功。只有修煉好“快落實”與“慢功力”這兩種本領,才能真正把實事辦到老百姓的心坎上,以不斷提升的“安全感”和“滿意度”向轄區群眾交出滿意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