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盤點2021上海科創大事件,十大亮點閃耀上海智慧

2021年12月30日 08:12:20 來源: 新民晚報

李政道研究所實驗樓迎來首批入駐人員 孫中欽 攝

上海天文館開館

我國第一臺X射線自由電子鐳射用戶裝置出光 孫中欽 攝

  時光匆匆,歲末鐘聲將響;科技創新,從來從容不迫。在上海科創中心基本框架建成之後的2021年,上海科技的創新腳步更加有條不紊、堅定有力,科技足跡幾乎遍布城市發展的每個角落。

  從基礎研究、技術發明、産業升級到體制機制創新、科普新天地等各方面,本報精選出2021年上海科技創新的十大“高光時刻”。它們光芒閃耀,記錄並見證上海在這一年裏原始創新策源能力更強,創新引領發展動力更足。

  上海科創“十四五”規劃發布

  到2025年,上海的基礎研究經費支出佔全社會研發(R&D)經費支出比例達到12%左右;全球規模最大、種類最全、綜合能力最強的光子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將在“十四五”期間基本建成;更多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等國家級科研基地平臺有望落戶上海……今年9月,《上海市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十四五”規劃》發布,首次將科創中心規劃、科技規劃和科普規劃“合而為一”,明確到2025年,上海科技創新策源功能明顯增強,為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提供堅實支撐。

  首次集齊國家科技獎“一等獎”

  今年,上海首次在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三大獎”高等獎項中同時集齊“一等獎”。這也是自2000年以來上海牽頭獲得國家一等獎數量最多的一年,總共牽頭獲得4項一等獎,佔全國的17.39%。

  在今年揭曉的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榜單中,復旦大學趙東元主持完成的“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的創制和應用”摘得2020年度自然科學一等獎,這是我國對基礎研究成果的最高肯定,也是上海時隔十八年再獲此殊榮。上海團隊牽頭完成的專用項目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中,上海聯影和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的項目金榜題名。

  率全國之先設立“基礎研究特區”

  “從0到1”的原創性突破,既需要科學家瞬間的靈感爆發,也需要聚焦具有比較優勢的重點領域。今年10月,上海市發布《關于加快推動基礎研究高品質發展的若幹意見》,並提出在全國率先試點設立“基礎研究特區”,對本市具有基礎研究顯著優勢的高校和科研院所進行長期、穩定、集中支援,並在管理機制上賦予“特區”充分自主權,引導科研人員潛心研究、精深發展。首批“試點特區”設在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和中科院上海分院。

  抗新冠病毒中和抗體獲認可

  上海君實生物與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聯合開發,我國自主智慧財産權的新冠肺炎治療性抗體新藥JS016,今年11月已完成國際多中心Ⅱ期臨床試驗,結果顯示JS016可以降低病人病毒滴度及病人轉重症風險。目前,JS016正積極推進III期臨床試驗。

  君實生物開發的JS016是國內最早進入臨床階段的抗新冠病毒中和抗體,也是全球首個在健康受試者中開展臨床試驗的抗新冠病毒中和抗體。JS016與另一中和抗體聯合使用已獲得全球15個國家緊急使用授權,安全性有效性獲得世界性認可,為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提供了中國方案。

  大科學設施“光劍”出鞘

  作為國之重器的大科學裝置之一,我國首臺X射線自由電子鐳射用戶裝置——上海軟X射線自由電子鐳射裝置(SXFEL)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今年5月,上海軟X射線自由電子鐳射裝置(SXFEL)在調試工作中,連續取得突破性進展,先後在5.6奈米、3.5奈米、2.4奈米和2.0奈米波長,實現自由電子鐳射放大出光,完成了“水窗”波段全覆蓋。這表明我國在軟X射線自由電子鐳射研制方面已步入國際先進行列。SXFEL所在地張江,也已形成全球規模最大、種類最全、綜合能力最強的光子科學中心。

  上海現有14個國家級大科學設施,8個在張江,這些大科學設施旨在加快我國“從0到1”的原創性突破。

  李政道研究所入駐首批科研人員

  12月3日,李政道研究所實驗樓正式在張江科學城內啟用。隨著師生們整建制入駐李政道研究所實驗樓,李政道研究所已進入嶄新的發展階段。

  2014年底,李政道先生向黨和國家領導人建議在上海交大建立一個對標上世紀二十年代的玻爾研究所的國際化科學研究所。經黨和國家領導人批示,在國家相關部委和上海市等各方大力支援下,李政道研究所于2016年11月在上海交大正式成立。經過近五年的建設與發展,目前李政道研究所已聚集若幹學術大師領銜的研究團隊,吸引了一批科技創新活力的青年才俊,開展了多個前沿領域原創性基礎研究,實驗平臺建設正穩步推進。

  上海天文館正式開館

  7月17日,世界最大規模天文館——上海天文館,在浦東新區臨港新片區的滴水湖畔正式開館。上海天文館主展區分為“家園”“宇宙”“征程”三部分,全景式展現了宇宙浩瀚圖景,打造多感官探索之旅,幫助觀眾塑造完整的宇宙觀。歷時5年建成開放的上海天文館,標誌著上海科技館邁入集科技館、自然博物館、天文館“三館合一”的超大型綜合性科學技術博物館集群發展新階段,進一步彰顯了上海城市軟實力,推進新時代博物館事業高品質發展。

  奈米級“溫控”開關使用可超億次

  “溫控”開關小到奈米級,一開一閉的時間只有15納秒,可以使用超過1億次!中科院上海微係統所研究員宋志棠團隊研制出由碲元素制成的全新開關器件,這種開關具有高驅動電流、低漏導和長壽命性能,有望讓相變記憶體這一新型三維海量記憶體的性能進一步升級。12月初,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Science上,中科院上海微係統所為第一完成單位和唯一通訊單位。意大利國家研究委員會微電子和微係統所Raffaella Calarco教授同期在Science上發表了評論文章,高度評價道:“宋等人取得的成果是前所未有的,為實現晶態單質開關器件提供了穩健的方法,此單質開關為3D Xpoint架構提供了新的視角”。

  “第四種RNA聚合酶的發現者”

  被稱為“細胞CPU”的RNA聚合酶(Pol),在高等生物中僅有五種。其中,前三種RNA聚合酶的三維結構都由歐美科學家解析,並曾獲得諾貝爾化學獎。12月24日淩晨,第四種結構被中國科學家成功解析——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張余研究團隊和王佳偉研究團隊以及浙江大學馮鈺團隊合作在Science發表題相關研究論文。這意味著全球科學界夢寐以求的“第四種RNA聚合酶”,發現者名單上鐫刻下的是中國字。這一足以寫進分子生物學教科書的重磅成果,成功解析了高等植物細胞中的第四種RNA聚合酶結構,並發現了它與另一蛋白質形成內部通道、高效合成雙鏈RNA的新機制。

  超導輸電應用邁入全球領先行列

  12月22日,世界首條35千伏公里級超導電纜示范工程在上海正式投運。這是國內新型電力係統建設領域一項重大核心技術突破,解決了窄通道大容量輸電難題,標誌著我國超導輸電應用邁入全球領先行列。超導産業是上海重點培育的新興産業之一,近15年來,上海持續支援高溫超導研發和産業化,科技、産業部門接力推進,形成了從超導材料到電纜整合的核心能力,成為國內超導電纜産業鏈最齊全的城市。這條35千伏公里級超導電纜示范工程位于徐匯區,線路全長1.2公里,設計電流2200安培,為國家電網在國內首次建設的超導輸電項目,是目前世界上輸送容量最大、長度最長、全商業化運作的35千伏高溫超導電纜。

【糾錯】 [責任編輯: 沈梅 ]

微信掃描二維碼,關注新華網

熱點推薦

掃一掃

掃一掃,分享手機新華網上海頻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單位:新華網上海頻道 版權所有:新華網上海頻道

01007012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400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