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河:寸寸用心,精雕細琢打磨生活典範

景觀提升後的蘇州河華政段濱水步道。記者 邢千里攝
如果歲月中有一條河相伴,那一定是件有意思的事。被稱作“母親河”的蘇州河,就這樣流淌在很多人的心裏和日常。
曾經,蘇州河畔的生活大抵可以從原住民的口述,或歷史上的橋名略知一二:老閘橋、老垃圾橋、新垃圾橋……如今的蘇州河,水清岸綠,岸邊可漫步,水中有賽艇,還間或點綴着卓然新姿的保護建築。
“一江一河”貫通取得階段性成果,將最好的岸線資源留給人民。作為一項“民心工程”,今年以來,上海精雕細琢、寸寸用心,提升岸線空間品質,讓“一江一河”成為凝聚人氣的公共活動新地標。聚焦蘇州河兩岸公共空間,華東政法大學長寧校區濱河步道“一帶十景”全線開放,“蘇河之冠”漸趨閃亮,通過空間營造、功能入駐,成為沿線景觀亮點和功能節點,更在反復打磨間強化了親水岸線的人民性。
如今,更多橋下空間改造提升,沿線居民區臨河空間開放共享,蜿蜒在人民城市中的母親河就此有了可親、可近、更可期的表情。
看得見風景的老樓,成為風景的一部分
面朝蘇州河的河濱大樓,被譽為“遠東第一公寓”,是上海最早的水景住宅。今年72歲的蔡體珠在此住了71年。她見證過蘇州河商貿興盛,也經歷過需要掩鼻繞行“變黑變臭”的曾經,更等到了它躍變為“城市會客廳”的美好今天。
10月,蔡體珠透過自家窗戶觀摩了“上海賽艇公開賽”。翻飛的船槳,讓她想起兒時見過的手搖船。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小商小販在蘇州河上“討生活”,小小泊船也為沿河居民帶來南北行貨。蔡體珠最期待的是,循着窗口飄進的叫賣聲,跟着父母下樓,看船上伸出一根窄木板連上岸,小販一踏一跳間遞上挑好的西瓜,晚上啃着瓜就着拂過水面的涼爽而消夏。
後來,機發船代替了手搖船,柴油味在河上瀰漫,水體變黑變臭,再加上附近碼頭電喇叭調度聲,蔡體珠家的窗漸漸不敢開了。
本世紀初,蘇州河治理拉開大幕。蔡體珠趴在窗口看河道清淤,河水在一鍬一鏟中逐漸清透。彼時,河濱大樓居民們還收到這樣一份禮物——用挖出的淤泥燒制的小物件。蔡體珠説,這既是紀念也是警示:保護母親河人人有責。
如今,天氣好的黃昏,蔡體珠喜歡沿着北蘇州路散步,看河面上水鳥飛來啄去。兩岸空間改造提升,徹底解決了“近河不親河”的尷尬;設計感十足的“世紀同框”取景點集納了河口段兩岸百年建築、陸家嘴“四件套”摩天大廈,市民游客紛至沓來。她的散步路線也一直延伸到外白渡橋,900多米的虹口段“走不厭,看不厭”。
原本小區裏最“吃香”的小花園都被冷落了——虹口段建起4個主題花園,配備了公共座椅等各類友好設施。當下,河濱大樓正進行有史以來最大規模修繕,為面河住戶免費提供陽&封窗服務,隔音保暖。
河濱大樓,這棟看風景的老樓正成為“一江一河”風景的一部分。
虹口區北外灘街道黨工委書記蔣霜胤透露,河濱大樓2層還將打造家門口的“河濱會客廳”,在盡量不擾民、提供公共服務的前提下,滿足市民游客“打卡”老建築的需求。至於植入哪些功能,“老百姓説了算”。
一首詩一個相框,處處友好彰顯“人民視角”
“蘇州河邊是我的歡樂天地,我們在那裏捉迷藏。我小時候喜歡冒險,曾在四川路橋上跳下來,一直往西游到浙江路橋,同學們拿着我的衣服在岸上跟着走……”作家趙麗宏就曾將蘇州河喚作“童年河”。如今,他的這段童年趣事被鐫刻於銅牌上,鑲嵌於蘇州河畔打着倒角的水泥扶欄上,供往來游人休憩之時閱讀、觸摸、賞析。
哺育着人民城市的母親河,也是新時代人民城市建設中體現共建共治共享的最佳載體和全新場域。
以靜安段改造提升為例,充分打開大門,邀請市民參與。其中,為蘇河寫詩正是特色之一。全長6.3公里的蘇州河靜安段,共徵集來自全國各地1400多首詩歌,最終有100首被鐫刻在蘇州河畔,有人醉心於旖旎風景,有人回望民族工業的光榮與夢想,更多人在字裏行間積澱着對人民城市的深情。
以人民為視角而設計、提升改造,在蘇河沿岸比比皆是。
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專業總工程師鐘律,主導設計了蘇州河靜安段兩岸改造提升工程。她這樣舉例:在總商會段,充分將沿河空間向陸域打開,更迭小尺度馬路,新增2500平方米以上綠地及景觀休憩空間,讓整個街區慢下來、可逗留。沿岸還間隔設立相框般的指示牌,“取景”河對岸的美景。
四行倉庫段,重點改造沿河防汛墻及慢行空間,這裡將蘇州河畔的商貿歷史街區圖轉化為地刻線條,消逝的路名被鑲嵌於70余米長的景觀墻側,人們在步道方寸間勾勒蘇河記憶。
細心的人會發現,整個靜安段的路面、墻面隨處可尋馬賽克紋樣裝飾,瑪瑙綠、琉璃藍……這一貫穿全線元素提取於蘇河沿岸的歷史保護建築,“由此實現了沿線歷史文化遺存的互動,營造更富有活力魅力、更有品質的人文空間”。
超大城市生活典範,落腳於每個細微感知
“蘇州河兩岸空間改造提升只有進行時,沒有終點,隨着人民所需而不斷調整。”市住房城鄉建設管理委相關負責人這樣&&。
就在11月底,位於蘇州河靜安段的蝴蝶灣綠地改造提升項目完成。在原有濱水綠地3000平方米基礎上,將整個花園“打開”,貫通昌平路橋和恒豐路橋下沿河步道,形成約360米長一體化濱河綠道,實現“橫向連通”;嵌入服務功能齊全的蘇河驛站,實現“縱向拓展”。
如今,人們對於母親河的感知越來越生動、具體而微。
有人鍾愛沿河空間那排冬暖夏涼的木質貼面座椅;有人留戀於打磨出倒角、可供“憑河臨風”的休憩寬扶手,更點讚那個可以擺放隨身水杯的空洞設計;還有人熱衷逗留於沿岸逐個涌現的網紅咖啡館、書店……
據介紹,蘇州河兩岸將打造成為更有活力、更加溫馨的超大城市生活典型示範區。重點區域、重要節點提升改造的同時,發力處於黃浦、虹口2個區的河口區域,對既有橋梁、防汛墻開展景觀改造,進一步整治兩岸建築立面;全面開展跨河橋梁橋下空間整治,植入藝術、文化、體育、健身、親子、休閒設施,營造更多陽光活力空間;繼續優化蘇州河沿線交通組織,形成更高品質慢行休憩空間;助推陸域歷史文化資源和水上活動資源互動、整體聯動。(記者 單穎文 顧一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