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生命教育課成為充滿溫度“網紅”課

2021年11月19日 08:29:06 來源: 文匯報

  同濟大學生命教育課聚焦生命體驗和人文關懷,日前剛剛完成第二輪教學,共有200余名同學選修了全部課程。

  “今天的你,過得開心嗎?”“回首過去的大學學習生活,你有深感孤獨的時候嗎?”這些直抵人心的“靈魂拷問”均是同濟大學開設的大學生生命教育課“生命的省思”課上的熱點議題。

  這門在學生心中“充滿溫度的選修課”最初開設于去年疫情期間,8周16課時的課程直面困擾學生的生命議題,引發眾多學生強烈共鳴,感慨“每節課都像一場心靈體操”。課程結束後,一位學生在期末作業中寫道:“這門課讓我解鎖了一種新的手段,能讓我在迷茫、困頓的時候,更加理性地思考如何過好每一天。”

  這門課是怎麼上的?為什麼會給學生帶來這樣的轉變?課程建設總負責人、同濟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教授姚玉紅的回答是:這是一門由師生共同探索未知的課程。沒有人敢斷言自己過的人生就是標準的“好人生”。不同于傳統課程,這門生命教育課更偏重實踐和體驗,從學生最關心的日常話題切入,讓師生在互動和討論中相互啟發,引導學生感悟、珍惜並敬畏生命。

  打開心扉,解碼這門特殊“網紅”課

  這門課究竟有怎樣的魅力?課後,有人恍然大悟:“愛情不是大學的必修課,孤獨才是!”有人改變了看世界的角度,學會與自己和解。還有不少學生邁出了難得的一步,敞開心扉地完成了青春期後和父母的第一次親密談話。

  這門“網紅”課程的背後,可謂處處充滿了心理學家的精心設計。

  比如,在生命教育的課堂上,老師們和同學們一起用圖片直觀感受生命中的三層孤獨:自我孤獨、人際孤獨和存在性孤獨,讓同學們就此討論體驗過哪些類型的孤獨,最難熬的是哪種,和孤獨相處的體驗是什麼?兩人搭檔的角色扮演中讓一位同學扮演另一位同學的孤獨過往,二者嘗試對話。

  在“生命的消亡”課上,老師用一張紙比喻每個同學預期的生命長度,然後通過不斷對折、再對折讓同學們假設:如果余下的生命長度不斷縮短,直至生命只剩最後一年時,你還想做什麼?

  這套課程還會在每節課後布置實踐型作業,希望學生將課上的知識學習、體驗感悟帶出課堂,應用到生活中。以“生命的傳承”這節課為例,理論知識主要聚焦原生家庭。當時恰逢國慶長假,課後作業的題目就是讓學生邀請重要家人進行一次半小時以上的採訪並反饋感想。

  殊不知,這樣一份作業,竟是很多學生青春期後第一次與父母的親密談話。在作業完成前,不少學生心有顧慮,而當大多數同學在訪談之後,都表示感慨萬千。不少學生發現,青春期後與家長的日常交流常常流于表層,缺乏深層的耐心交流。這場訪談也帶來了不少正向結果。訪談後,有學生發現了父母身上的寶貴品質,有學生放下了對父母的誤解,也有人終于學會了“放下”。

  從“活下去”到“活得好”,對焦大學生關注點之變

  為什麼要在大學裏開設生命教育課?原來,同濟大學的老師們在工作中發現,知識和能力習得固然重要,對生命的觀照同樣不可忽略。不論“空心病”,還是“網抑雲”,這些現象的誕生都離不開一點:如今,不少大學生的關注焦點從祖輩們“如何活下去”的生存型難題,轉變為“如何活得好”的發展型難題。很多對于生命議題的困惑,直接影響著當下學子的求學生涯與生活品質。比如,學習了這麼多知識和技能,我怎麼還是不確定怎麼才能過好這一生?當下學子如是困擾不少,迫切需要一個個“回答”。

  姚玉紅分析,大學和中學不同,更多同學都在更獨立的生活中體驗過孤獨。但他們常常會害怕感受孤獨,誤會孤獨等同于失敗,卻忽略了經歷孤獨也是成為獨立個體的必經過程。

  “如果缺乏合適的引導,這種矛盾的情境往往容易造成其他心理困擾,如抑鬱、回避交往等。”姚玉紅稱,在新媒體時代,大學生們不可避免會遭遇到意外死亡、自傷自殺等極端事件新聞,因此,必須要有一門課直面孤獨,讓同學們認識到人類對抗死亡焦慮、對生命活力的本能渴望,直面生命的有限性,同時展示生命的無限可能。

  針對這些實際而迫切的需求,同濟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從心理學、哲學、教育學多個視角來思考和體驗生命,不斷打磨和升級課程,在2020年疫情期間採用線上慕課的形式,推出了“大學生生命教育:生命生機生活”課程。

  課程線上一經推出便得到師生好評,而後第一時間升級為線下課程,並更名為“生命的省思——如何過好這一生”。整個課程體係涵蓋生命的價值、生命的成長、生命的傳承、生命的孤獨、生命的親密、生命的韌性、生命的消亡、生命的選擇等共八個主題,基于學生的物質生命,對其整個成長過程進行了完整地探討。

  講課老師們説,這些課程以生命體驗和人文關懷為主要理念,希望引導學生珍惜和敬畏生命,追求生命價值,實現生命超越。

  日前,同濟大學剛剛完成第二輪教學,共有200余名同學選修了全部課程,並依托課程培養了近40名以輔導員為主體的教學師資。參與課程的輔導員告訴記者,教學相長的過程讓他們對大學生群體有了更深度的靠近和理解。

  姚玉紅介紹,課程還將在上海市教委的支援指導下嘗試拓展為32課時。其中,理論部分的引導力求更為精煉凝縮,增多實踐體驗的成分。比如,學校將探索課程配套的心理工作坊,作為課堂教學的有力補充,讓生命教育走進學生社群。(記者 吳金嬌)

【糾錯】 [責任編輯: 羅沛鵬 ]

微信掃描二維碼,關注新華網

熱點推薦

掃一掃

掃一掃,分享手機新華網上海頻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單位:新華網上海頻道 版權所有:新華網上海頻道

010070120010000000000000011123111310319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