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的生産力就是病人的生存率——中山醫院周儉攻堅肝癌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獎
新華網上海11月4日電(記者龔雯)11月3日,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公布,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副院長、肝外科主任醫師周儉教授領銜完成的項目“基於液體活檢和組學&&的肝癌診斷新技術和個體化治療新策略”,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這並不是周儉所在的中山醫院肝癌研究所第一次拿國家科學技術獎,此前,中國工程院院士湯釗猷和中國科學院院士樊嘉團隊課題組都曾在肝癌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研究成果,分別獲得了1985年度、2006年度的“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和2008年度、2012年度的“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此次獲獎是肝研所團隊的又一次研究結果轉化為臨床應用的創新和突破。

在樊嘉指導並參與下,周儉領銜完成的上述獲獎項目歷時近十年,主要包括三個子項目:建立肝癌早期診斷新技術、研發轉移復發預警新方案、克服腫瘤異質性制定個體化治療新策略,形成一體化的肝癌診療體系,顯著提高肝癌病人的總體生存。
長久以來,甲胎蛋白(AFP)在臨床上主要作為原發性肝癌的血清標誌物,用於原發性肝癌的診斷和療效監測。但在多年臨床應用下,AFP的一些不足被逐漸發現,比如只有60%左右的肝癌病人AFP會升高,剩下40%的肝癌病人,哪怕腫瘤長得再大,他的AFP也是陰性,另外婦科腫瘤、慢性肝炎等疾病也會導致AFP升高。
樊嘉、周儉團隊就想找到一個可以彌補AFP不足的分子標記物。考慮到肝癌是多基因、多組學、多步驟發展而來的疾病,AFP蛋白水平的改變可能是它表現的一個方面,更多的可能是核酸水平的變化,於是決定從微小核糖核酸(miRNA)出發。
從基於實驗的研究論文,到最後應用於臨床的試劑盒子,這註定是一個漫長的、披荊斬棘的故事。“2011年,我們用7個miRNA組成一個判斷組,發現小於等於2厘米的小肝癌也會呈陽性,再去做核磁進一步確認,確實發現了肝癌,診斷率達到80%以上。”周儉説。

據悉,miRNA和AFP是互補關係,不是取代關係,兩者合在一起檢測,可以大大提高早期肝癌的診斷準確度。美國《臨床腫瘤學雜誌》2011年發文並述評:構建循環miRNA肝癌早期診斷模型,靈敏度較臨床常用的肝癌腫瘤標誌物甲胎蛋白(AFP)提高30%;該診斷模型有望成為肝癌篩查的首選手段。如今,這項研究成果已轉化研製出國際首個肝癌miRNA檢測試劑盒,獲得國家藥監局批准的III類醫療器械註冊證,在全國200多家醫院臨床應用。
除了早期診斷,上述獲獎項目中的研究成果還包括將癌症轉移復發預警提前幾個月,即建立了一個預警系統,通過循環腫瘤細胞(CTC)的檢測,告訴病人手術後可能復發轉移風險的高低,這是一項只要通過抽血就能完成的檢測。
“癌和良性腫瘤一個很大的區別,就是癌容易復發轉移,如果把癌的復發轉移控制住,生癌就不可怕了。這也是中山醫院肝研所幾代人一直在努力的方向。”周儉説,湯釗猷、余業勤等老一輩讓肝癌從絕症變為部分可治,我們希望把肝癌變成一個可以治愈或控制的慢性病。

1991年,上海國際肝癌肝炎會議上,湯釗猷邀請生存10年以上20位肝癌病人現場大合唱。同年,周儉從上海醫科大學畢業的周儉進入中山醫院工作,30年來無論白天工作如何繁重辛苦,他一直堅持每日的晚間病區查房,耐心與病人交流,觀察病人的細微病情變化。
2019年,中山醫院肝研所成立50周年學術研討會上,樊嘉和周儉邀請了40位生存超過20年的肝癌病人現場唱起《歌聲與微笑》,其中,最長者已經肝癌術後生存了54年,會場中有些外國專家流下了感動的熱淚。
“我們的生産力就是要提高病人的生存率,提高病人生存率是硬道理!”周儉道出了自己在肝腫瘤領域不斷攀登的信念來源。當下,作為一名外科醫生的黃金期,周儉手握豐富的臨床經驗,帶着一支“精銳部隊”不懈努力地尋求突破,以期找到戰勝腫瘤的新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