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見與看不見的“網”,讓長三角變得更緊密
除了看得見的路網交通,一體化發展的長三角地區還有一張張看不見的“網”正在悄然鋪開。記者從昨天舉行的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三周年新聞通氣會獲悉,長三角地區已累計建成22.1萬個5G基站,佔全國總量的26.9%。
三年間,長三角地區樞紐型、功能性、網絡化的基礎設施體系建設不斷取得新進展,區域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優質公共服務供給能力也得到明顯提升。
跨區域聯通,長三角地區變得更“小”了
日前,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核中核”——先行啟動區的核心區域,“水鄉客廳”重點項目正式啟動,其中一項重要建設內容就是多條跨省域高快速路的接連貫通。
同樣在核心區,滬蘇湖鐵路建設已進入上部結構建設階段,全國首座高速鐵路與普速鐵路同橋結構鐵路斜拉橋——斜塘特大橋32.6米簡支梁現澆已於近日完成。
記者了解到,截至今年6月,長三角第一批17條省際斷頭路中,已通車7條;上海軌道交通17號線西延伸工程已開工建設;長三角高鐵總里程突破6000公里;上海開設的滬蘇、滬浙毗鄰地區公交客運銜接線路已有29條。
在能源方面,浙滬聯絡線一期、如東—崇明天然氣過江管道、上海LNG(液化天然氣)接收站一期儲罐擴建等天然氣重點項目建成投運;淮南—南京—上海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輸電工程過江通道等重大電力項目建成並投入運營,華東電網內部的電力交換能力和電網穩定水平得到大幅提高。
公共服務接連“上網”,長三角生活更方便了
醫療、繳稅等看不見的公共服務之網,也越織越密。長三角地區牽頭在全國率先開展區域異地門診醫療費用直接結算工作,目前已實現全域互聯互通,截至今年9月底,長三角異地門診直接結算超593萬人次,涉及醫療費用15.5億元。
幾天前,上海、江蘇、浙江、安徽四地公安機關相互合作,啟動長三角部分地區首次申領居民身份證“跨省通辦”試點工作。戶籍在安徽省、現住上海青浦區的陶先生就在居住地給兩歲的兒子申請了一張身份證,“在青浦就能辦,大大節省了時間和成本,非常方便”。
記者了解到,目前長三角41個城市已有119個政務服務事項可跨省市通辦,開通567個專窗辦理點,身份證、駕駛證、行駛證等30類高頻電子證照共享互認。
生態共保聯治,長三角地區變得更“綠”了
對四地居民來説,三年來,長三角一體化肉眼可見的成效就是天更藍了、水更清了。近期公布的一份“成績單”顯示,各方通過協作治理取得積極進展。今年1月到8月,長三角41個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佔比高達86.6%,PM2.5日均濃度低至29微克/立方米,同比大幅下降9.4%;在594個水質國考斷面中,I至III類斷面達502個,佔84.5%,劣V類斷面已消失。
記者了解到,為打贏長三角區域藍天保衛戰,三省一市深入推進大氣污染防治攻堅,加強機動車、船舶以及非道路機械等移動源污染協同治理,全面落實區域“三油並軌”,提前實施輕型機動車“國六”排放標準,船舶排放控制區提前全面使用0.5%以下低硫油。水污染防治上,以太湖流域為例,上海、江蘇、浙江兩省一市建立了聯合河湖長制,推動流域內水環境、水文信息共享,建立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信息平台,並針對水葫蘆、藍藻污染等重點問題制定重點跨界水體聯保專項方案。去年,太湖水質總體評價為Ⅳ類,氨氮與總氮濃度達到控制目標。(記者 張天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