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才“硬容器”留才“軟實力”,讓千里馬競相奔騰
西岸智塔(AI Tower),位於徐匯濱江,是上海市中心人工智能(AI)産業集群發展的新載體。總建築面積超過50萬平方米的西岸智塔,已入駐近20家國內人工智能頭部企業,以及上海期智研究院、樹圖區塊鏈研究院等頂尖研究機構。依託開放創新平台,眾多人工智能垂直細分領域標杆企業之間形成良性互動——“上下樓”成為“上下游”,相互嫁接技術推動研發落地,也形成合作閉環,讓創新可持續。更重要的是,它産出了一種創新資源高效統籌的能力和輻射效應,吸引更多人才近悅遠來,讓千里馬競相奔騰。
當下,徐匯區堅持人才引領發展的戰略定位,以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營造識才愛才敬才用才的環境為兩大抓手,發力鍛造提升引才“硬容器”和留才“軟實力”。創新人才的集聚,從根源上助推了新興産業整體躍升發展——截至目前,徐匯區集聚人工智能相關企業490余家,今年上半年總産出250.2億元,同比增長27.8%,領跑全市;集聚生命健康企業2750余家,相關産業總産出381.2億元,同比增長26%,保持“第一梯隊”。
拳頭政策引才引智,全域發力激活人才服務的“數字底座”
新金融、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領域內,大量人才不在傳統人才工作視野內,這就需要人才工作放寬眼界,打破條條框框,建立延攬各類人才新機制。為此,徐匯區委立足區域“十四五”發展格局,貫徹落實“人才新政20條”,升級“光啟人才行動計劃”和八大重點人才項目,注重在“人才制度創新”和“人才發展生態”兩端發力,形成對各類人才的“吸引力”和“心引力”。
譬如,徐匯區支持頂尖實驗室建設,建立需求清單,為頂尖人才“量身定制”;開發人才租房補貼系統,以信息化賦能人才服務;成立漕河涇、楓林2個産業知識産權聯盟和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核電、香精香料4個産業知識産權運營中心,讓尊重知識、尊重人才落到實處;在産業集聚的商務樓宇設立“英才匯客廳”,打造多元交流場所和辦事服務專窗;打造房源流、資金流、租客流“三合一”區級租賃住房公共服務平台。結合城區數字化轉型,人才制度將進一步破圈創新,計劃將租房補貼平台接入“兩張網”,構建人才辦事“一網通辦”、人才專窗一口受理、人才服務一碼集成的智能應用全域場景。
創新拓寬事業平台,兩個“第一”打造“千里馬”需要的賽場
在徐匯區眾多亮眼數據中,“懂門道”的會咀嚼這樣兩個“第一”——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110.1件,連續五年位居全市第一。創新策源與創新轉化雙核聯動,去年技術合同成交額佔地區生産總值(GDP)比重近7.6%,技術交易強度與活躍度居上海中心城區首位。
“這從某種角度折射出一種創新的能力和活力。再進一步,反映出背後創新資源統籌和創新服務配給的精準和高效。”徐匯區人才辦主任周晨蔚這樣注解。
能幹事創業,更要幹成事創成業,這才是“千里馬”真正留戀的賽場。為此,徐匯區充分釋放上海期智研究院、微軟亞洲研究院(上海)等頂尖研發機構和龍頭企業效應,持續建設頂尖人工智能學術交流平台,加快産教深度融合多層次創業人才培養體系建設,特別是激發大院大所大校大企的資源要素疊加效應,形成創新創業生態集群,黏住人才更黏住項目。以區域人工智能産業為例,去年,産業集群已納入國家戰略性新興産業集群名單並獲國務院督察激勵。
為科研工作者提供一站式實驗室産品與配套服務的泰坦科技,是國內本土科學服務業的龍頭企業。公司完成28項科研項目,申請了120多項專利和軟體著作權,實現部分“卡脖子”産品進口替代。去年更以“國內科學服務第一股”登陸科創板,當年營收逾13億元。泰坦源於一家大學生創業企業,最初只有1名正式員工、年銷售額僅3000元。十多年時間內實現“跳變躍升”,得益於相關部門全生命周期、全鏈條的培育和支持。
秉持人才服務“全周期、全鏈條”理念,徐匯區不斷優化營商環境,精準服務對接,幫助青年創業者靜下心學習國際先進經驗,沉住氣做好自身經營。積極發揮“服務專家制度”,全程跟蹤培育,努力讓人才與企業每年都有新突破。對於初創期的企業,徐匯區金融辦多方&&投資機構和銀行上門對接,保障企業資金鏈健康穩定;對於快速成熟期的企業,迅速設立産業基金助推發展。(記者 顧一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