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上海首批41家示範性社區康復中心率先建成

2021年10月07日 09:38:49 來源: 文匯報

  在徐匯區楓林街道的居民區內,有一座170平方米的“空中花園”。這是位於楓林街道社區衞生服務中心頂樓的戶外康復運動廣場:藍天白雲下,患者們在專業測評步道上,由醫生指導、開展康復訓練。

  在周邊很多老百姓眼中,此地已然成了“網紅”:同在這家社區醫院,與“空中花園”配套的200平方米康復治療大廳內,還設有步態訓練區、上下肢智慧康復區等。大手筆的硬體升級與康復隊伍配套,讓居民對家門口的康復服務,有了“可觸可及”的全新感受。

  為滿足居民便捷獲得康復服務,今年,首批示範性社區康復中心建設列入本市為民辦實事項目。記者從上海市衛健委獲悉,截至9月底,首批41家示範性社區康復中心率先建成,為民辦實事項目提前超額完成。

  一個個家門口的“寶藏”康復中心應運而生,正是上海應對人口老齡化、全力構築升級版為老健康服務網的新舉措。

  紓解“康復難”,服務新體系釋放新紅利

  腦卒中康復去哪?老年認知障礙如何早篩並獲得康復訓練?“康復難”,一度困擾很多患者。以腦卒中為例,急性發作時,患者在大醫院接受了及時治療,可是長期康復去哪兒卻成了問題,有的患者可能就此臥床不起、居家不出。

  記者從市衛健委獲悉,考慮到城市人口老齡化加劇,居民對社區康復的需求越來越高,首批示範性社區康復中心啟動建設。

  在閔行區,75歲的張老先生是康復新服務體系的獲益者。張老先生有腰椎病,近半年加重,生活自理都成了問題。在社區醫生的介紹下,張老先生來到七寶社區示範性康復中心頸肩腰腿痛多學科門診,經康復中心醫聯體雙向轉診機制,他被優先安排到醫聯體上級單位進行脊柱內鏡微創手術,術後第4天轉至七寶社區衞生服務中心康復病房。經康復治療,術後第9天,張老先生能挺起腰板走路了,激動的他連連讚嘆“杏林大咖下街道,萬眾患友喜相告”。

  目前,遍佈全市的首批41家示範性社區康復中心已對居民開放。未來五年,本市將基本實現全市社區衞生服務中心社區康復中心標準化建設全覆蓋。

  呵護“晚晴”,行動已啟未來可期

  2020年,本市居民主要健康指標保持發達國家和地區水平,戶籍人口平均期望壽命達到83.67歲。

  生活在上海的老人,不僅要長壽,更要健康、快樂。讓“晚晴”閃亮,打造一座讓每位老人都能頤養天年、都能“樂活”的健康之城,在上海,相關行動已陸續開啟, “家門口的康復”正是具體實踐之一。

  今年&&的《上海市老齡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到2025年,建立與上海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與人口老齡化進程相匹配的老齡事業發展體系,着力健全老年社會保障體系、養老服務體系、老年健康服務體系“三大基石”。

  對老年人群來説,老有所養、老有所醫是“剛需”。根據這份規劃,上海將建設樞紐型養老綜合體和家門口服務站點,打造社區“養老服務聯合體”,並加大全市養老床位建設統籌力度,在“五個新城”建設中布局基於服務全市域範圍的養老床位,逐步擴大老年人常用藥品和醫療康復項目的基本醫療保險支付範圍。

  立足上海,輻射長三角,上海還將深化長三角老齡事業協同,着力探索大城市群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新路,優化長三角醫保異地結算信息平台,推進長三角居民電子健康檔案、電子病歷的互聯互通,在長三角區域打造一批旅游康養示範基地和養生養老基地。

  每個家庭都有老人,人人都會老,讓申城的每一位老人都能在高品質生活中獲得身心安康,度過幸福晚年,上海正着力打造老年宜居頤養環境與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城市新風景線。(記者 唐聞佳)

【糾錯】 [責任編輯: 羅沛鵬 ]

微信掃描二維碼,關注新華網

熱點推薦

掃一掃

掃一掃,分享手機新華網上海頻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製作單位:新華網上海頻道 版權所有:新華網上海頻道

010070120010000000000000011123111310229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