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
“小國大外交” 卡塔爾斷交風波觸動新加坡-新華網

“小國大外交” 卡塔爾斷交風波觸動新加坡

2017年07月09日 06:55:58 來源: 新華社

    中東的卡塔爾遭遇鄰國集體斷交和制裁,讓遠在東南亞的新加坡頗有觸動。

  國際舞臺上,卡塔爾和新加坡均被視為“小國大外交”典型。卡塔爾眼下面臨的難題,促使新加坡外交圈思考、辯論:卡塔爾斷交風波給處于“困惑期”的新加坡怎樣的借鑒?“後李光耀時代”,新加坡是否應該調整外交政策?

   【“小國應有小國的作為”】

    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院長馬凱碩本月初在《海峽時報》發表的文章引發了一場辯論。在題為《卡塔爾斷交風波 小國給我們的啟示》的文章中,馬凱碩認為,“小國應有小國的作為”是新加坡應從卡塔爾身上汲取的外交教訓之一。

    憑借雄厚財力,卡塔爾成為中東地區的“中等強國”,與美國密切的關係也讓它介入地區事務時有恃無恐。馬凱碩認為,卡塔爾遭遇斷交危機,很大程度上是不遵守權力政治的叢林法則所致。他指出,小國必須真正做到務實。保持外交政策的連續性、堅持國家一貫的原則固然重要,但不是外交的全部。

    馬凱碩認為,新加坡的外交政策在“後李光耀時代”必須調整,要正視“可能不再出現李光耀這樣受他國領導人尊重的政治家”的殘酷現實。

  他指出,新加坡在處理外交事務時應“更加審慎”,“凡事講究時機,大國為利益爭得不可開交的時候,不一定是強調自身原則的最佳時機”。

這一觀點受到新加坡外交部巡回大使比拉哈裏·考西坎的批評。他認為馬凱碩的文章極具誤導性,“小國應有小國的作為”的想法“糊涂,虛假,非常危險”。

  比拉哈裏認為,“後李光耀時代”新加坡必須調整外交政策的觀點是錯誤的,冒犯了李光耀的接班人以及在李光耀團隊領導下獲益的新加坡人。

  【外交圈罕見隔空大論戰】

  這場辯論的核心是新加坡究竟應該奉行怎樣的外交政策。

  現任內政部長兼律政部長、前外交部長尚穆根認為,比拉哈裏的駁斥非常機智,馬凱碩得到了“應有的回應”。“我們應該明確國家的核心利益,並通過巧妙方式實現,但絕不是卑躬屈膝、對大國唯唯諾諾的方式。”

  同為外交部巡回大使的南洋理工大學拉惹勒南國際關係研究院執行副主席王景榮認為,馬凱碩的文章容易讓人産生“小國應安分守己”的印象,讓人以為,若小國利益的實現受大國政治阻礙,小國只能妥協。

  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中南半島區域事務顧問葉光榮則認為,馬凱碩的言論被過度解讀,比拉哈裏“誇大其詞”、並不能完全回應其論點。提及新加坡短期內不會出現李光耀那樣的領導人並非是“任何的不敬”,而是主張在新的地緣政治背景下,新加坡外交政策應更加謹慎,不是宣揚小國要“放低姿態”。

  《海峽時報》7日發表社論説,盡管當前小國面臨更加復雜的外交環境,但不意味著小國開展外交只能被動適應大國,小國必須並且有能力維護自己的利益,這需要在堅持原則、保持外交政策連續性和具備策略靈活性、務實之間求得“精妙的平衡”。

  【“小國大外交”的困惑期】

  有學者認為,新加坡正在步入“小國大外交”的困惑期,此次論戰折射出新加坡有識之士對現狀的思考。

  新加坡PSB學院的馬庫斯·羅説,馬凱碩的文章引發關注,讓人思考從前被忽略的問題,其實已經達到目的。

  馬來西亞太平洋研究中心首席顧問胡逸山告訴新華社記者,馬凱碩和比拉哈裏其實有相同出發點:新加坡必須了解國際局勢、清晰認識所處的地緣政治環境。兩人的分歧在于:馬凱碩強調,現實環境下,小國的外交不要“超負荷”;比拉哈裏側重于,認清形勢後,新加坡應爭取發揮更大作用。

  胡逸山認為,從這場辯論或許可以看出端倪:新加坡外交應該會堅持“認清現實、發揮作用”的理念;經濟起落對新加坡外交政策的影響相對較小,其外交理念和以色列有一定相似性,強調國家要自力更生。

  中國東南亞研究學者任南嶺在一篇文章中認為,新加坡外交在“後李光耀時代”失去了很多“軟”的因素。傳統的“大國平衡”、“毒蝦策略”與外交的機械、國際規范的“硬性特質”産生化學反應,“硬”的一面呈現增強態勢。受此影響,新加坡外交難免“軟硬失衡、陰陽失調”,近年來的外交紛擾大多可從中找到原因。(包雪琳 新華社專特稿)

010020030400000000000000011154771296504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