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舉辦了首屆開河魚節,展示了一系列捕魚、獻魚、烹魚、品魚等黃河開河魚文化。作為開河魚節的重頭戲,“開河魚”烹飪大賽最為吸引人,來自包頭市10家餐飲企業的大廚們擺開陣勢,架起鍋燒灶,煎炸烹炒,展示着自己的拿手絕技。
馬鞍的製作是一項流傳了2000多年的蒙古族民間技藝,凝聚了草原文化的輝煌和變遷,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這項製作技藝承載着濃濃的情懷,肩負着傳承的重任,一刀一刻,甚至幾代人都在為傳承這項技藝默默付出。一鞍一人,盡顯時光打磨的精緻匠心。
傳統蒙古族銀飾製作工藝是中華文化之中的瑰寶,其精巧美觀綿延歲月,深受各族群眾喜愛。蒙古族自古以來就有用白銀做飾品的傳統,蒙古族銀飾種類繁多、款式豐富,有獨特的圖案、形態和種類,是非物質文化遺産。
進入臘月二十,北方小城的年味兒早早地來了。過年,“吃”永遠是主角,而各個地方都有自己餐桌上特色的年菜。在內蒙古巴彥淖爾地區,人們無論過年還是擺宴請客必不可少的四色壓桌菜,也是被評為“內蒙古自治區級非遺項目”的河套“硬”四盤。
又是一年冬來到,幾盤涼菜,幾瓶燒酒,每人一碗冒尖兒的殺豬燴菜,是內蒙古中西部地區很多人惦念的鄉村味道、幸福味道。視頻運用抖音很火的“張同學”同款BGM,帶你來看一道地道的“殺豬燴菜”是怎麼做成的。
雄偉壯麗的陰山山脈 橫亙在內蒙古中部,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勤勞智慧的人們在這裡留下了豐富的岩畫。達茂草原岩畫屬陰山岩畫的一部分,仿佛是雕刻的歷史密碼”。解讀這些歷史“密碼”,可以穿越雕刻中的“時光草原”。
酸馬奶是蒙古族傳統奶製品,已有兩千多年製作歷史。酸馬奶就是人們習慣所説的“馬奶酒”,是用馬奶經過發酵製成的一種健身飲品,有草原珍飲之稱。
當阿爾山天池鯽魚、托縣黃河鯉魚遇見滑嫩勁道的豆腐,便能燉出一鍋湯濃肉香的滋味精華。餐桌上那一條肥魚,最解離人鄉愁。
察幹伊德是蒙古族傳統奶食品,意為“白色的食品”。是用馬、牛、羊或駱駝的純奶製成,品種繁多、味道鮮美、營養豐富。被稱為“百食之長”,主要有奶皮子、奶油、奶酪、奶豆腐等。
大興安嶺裏有許多奇珍異寶,蘑菇一定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味佳肴。立秋後,蘑菇如雨後春筍一般繁茂鑽出,成圈成片的繁殖,散發出特有的森林馨香。蘑菇味道鮮美,富含蛋白質、鈣、鐵等礦物質及維生素,是營養價值很高的食品。
生活在草原上的人們以放牧為生。在冬日的草原上,為適應放牧生活,人們需要高熱量、高營養的食物補充體力,於是早餐成為了他們很重要的一頓飯——肉食、奶食、麵食與茶等食材融匯貫通,成就了一頓地道的蒙古族早餐,也被稱為“硬”早點。吃一頓這樣的早點,全身熱乎乎的,絕對抵得住冬日的寒風。
察哈爾毛繡,又稱毛植,是蒙古族一項傳統手工技藝,至今已有七百多年歷史。察哈爾毛繡使用動物皮毛中的鋒毛,在傳統的大經緯紗網線上,栽植出各種動物圖案,其作品寫實、立體、粗獷、鮮活,能夠真實再現動物的原生狀態,具有很強的藝術張力,被譽為生命再造藝術。
巴林石雕歷史悠久,在距今五千多年的“紅山文化”出土文物中就有巴林石雕,到元、清等朝代,均有巴林石雕藝術品存世流傳。巴林石雕刻傳承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優秀雕刻藝術,用藝術品塑造歷史人物、再現歷史故事,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
“風乾肉”是春夏裏最美味的限定食物。在草原上,牧民們為了能更好地保存肉類,將牛羊肉割成小條,製作成美味的“風乾肉”。這樣風乾的肉經歷了冬日寒風的洗禮,血水完全脫幹,肉質纖維變得脆而蓬鬆,脂肪中的油脂大部分已經滲出,肥肉的膠質因此細密而醇厚。
一片羊肚、幾塊羊肉,就能烹出羊肉最原始的鮮香,這種可愛而呆萌的食物就是肚包肉。
端午節,吃粽子,而在內蒙古自治區包頭這座有着多元文化的城市,端午民俗略有不同,本地人多喜歡做涼糕。傳統老漿涼糕製作技藝是包頭市青山區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至今已有上百年歷史。涼糕,味美香甜沙軟,為傳統小吃,曾經是兒時端午節的美味記憶。
六合枕有六個面、六個孔、六朵花,寓意天地人合、吉祥如意。百餘年前,六合枕通常為富貴人家使用。百餘年後,六合枕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下來。
便三元“八大碗”是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青山區一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源於1912創建的便三元餐館,已傳承百年之久。其主要做法是將主料與輔料經過炒、炸、燒、燴、燉煮後,上鍋蒸制而成。馬利軍作為便三元“八大碗”蒸鍋技藝第四代傳承人,其製作的“八大碗”色香味俱佳,綿軟可口,香氣濃郁,已經成為地方傳統菜肴的典範。
蒼天般的阿拉善,是一方令人嚮往的五彩斑斕之地。大自然將最奪目的顏色揮灑在這裡,不僅描繪出氣象萬千的壯美景觀,更孕育出豐饒的各色物産,成為淳樸勤勞、熱愛生活的阿拉善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味食材。一鍋色澤黃亮油潤、香氣氤氳撲鼻的黃燜羊肉,正是偏愛羊肉的阿拉善人,引以為傲的家鄉美味。
賀蘑臊子面,在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左旗是一道家喻戶曉的美食,幾乎每一位阿拉善主婦都會做,因為這一碗麵裏,滿滿的都是家鄉的記憶,媽媽的味道。賀蘑臊子面是因賀蘑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