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日本為啥進入“振動模式”
2016-04-18 07:09:09 來源: 錢江晚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日本九州島熊本縣14日發生6.5級地震後,大規模余震不斷,16日淩晨再次發生7.3級地震。日本氣象廳改稱16日的地震才是主震,14日起的連續地震只是前震。本次地震是橫向錯動斷層型淺源地震。

  地震源于內陸正下方活斷層錯位

  日本氣象廳解釋稱,14日以來的地震源于內陸正下方的活斷層的橫向錯位移動,由于震源深度只有約10公里,因此地表晃動特別強烈。

  根據震源深度,地震可被分為三種類型。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的地震為淺源地震,淺源地震發生頻率最高,佔地震總數70%以上,是地震災害的主要制造者。震源深度在70公里至300公里之間的地震為中源地震,超過300公里的地震為深源地震。同樣震級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同,對地面造成的破壞程度也不一樣。通常情況下,震源越淺,破壞性越大。

  和2011年日本大地震那樣的板塊間地震不同,此次地震和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一樣都屬于直下型地震。日本防災科學技術研究所分析發現,本次7.3級地震晃動的加速度是阪神大地震的約2倍,顯示出此次地震對地表造成了巨大破壞。

  根據地震晃動的加速度,日本將地震分為0至7共10級,名為震度,最高震度為7。截至16日淩晨,震度1以上的余震共有213次,其中震度7的有1次,震度6強有3次,震度6弱有2次,震度5強和震度5弱各有一次。

  不能確定是否還會發生更大地震

  自4月14日發生首次地震至4月16日下午1時,在熊本和大分兩地已經觀測到13次震度至少在5級以上的地震,頻率可以説是相當高的。

  日本氣象廳在此前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不能確定是否還會發生同等或更大地震,因此要求當地居民提高警惕,注重人身安全。而更令人擔心的是,九州4月16日迎來降雨,可能伴隨大風,不排除引發次生災害。

  來自東京大學的專家分析稱,作為內陸型的由活斷層引起的地震, 4月16日淩晨的地震規模非常大,且容易引發周邊地區的地震。由此可見,地震威脅還遠遠沒有結束。日本氣象廳據此認為,今後一周內還有發生震度6弱余震的可能性。

  目前震源附近的阿蘇火山發生了小規模的噴發。日本氣象廳正密切監視火山活動,但還不清楚火山噴發和此次地震的關係。

  日本地處全球最活躍的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上。這裏是全球分布最廣、地震最多的地震帶。

  專家:或為日本南海海溝大地震前兆

  熊本地震從4月14日至16日,地震余震一直接連不斷。日本著名私立大學立命館大學歷史都市防災研究所教授高橋學在媒體發文警告,熊本地震可能是南海海溝大地震的前兆。若發生巨大海溝型地震也可能危及臺灣、衝繩、西日本和東日本的一部分。日本南海海溝從靜岡縣駿河灣延伸到四國、九州近海。2013年10月,日本大阪府曾宣布,如果南海海溝發生巨大地震後導致海嘯,大阪府轄區內最多可能將有13.3萬人死亡。

  日本名古屋大學地震火山研究中心主任山岡耕春本月5日曾警告説稱,日本南海海溝地震是“一定會發生的、宿命般的巨大地震”,絕對需要應對之策。據新華社、中國日報、央視

+1
【糾錯】 責任編輯: 鐘玉嵐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濟南:大熊貓園內散步盡享美好春天
濟南:大熊貓園內散步盡享美好春天
長興花香浮動 正是踏青好時節
長興花香浮動 正是踏青好時節
雨後西湖晴歸來
雨後西湖晴歸來
新疆塔裏木:棉花播種忙
新疆塔裏木:棉花播種忙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54711289042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