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日本會否重蹈歷史覆轍?
2014-08-15 08:42:26 來源: 解放軍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1945年8月15日,重慶《大公報》刊登日本投降的消息,標題冠以從未使用過的特大號字體。 資料圖片

  1945年10月10日,中國戰區華北日軍受降儀式在故宮太和殿廣場舉行。圖為日軍投降代表穿過觀禮人群。當日軍獻刀時,群眾山呼“中國萬歲!中國萬歲!” 資料圖片 

  “朕深鑒于世界大勢及帝國之現狀,欲採取非常之措施,以收拾時局,茲告爾等臣民,朕已敕令帝國政府通告美英中蘇四國願接受其聯合公告……”

  1945年8月15日正午,日本國民頭一次在廣播中聽到天皇陛下的“玉音”。當天,日本裕仁天皇通過廣播向世界宣布《停戰詔書》,表示日本接受中、美、英三國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八一五”,也由此作為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的日子被寫入歷史。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日本戰敗投降,在人類歷史長河中只是一個短暫的瞬間,但日本走上軍國主義道路的過程,卻值得人們認真回顧和反思。特別是近年來,日本右翼勢力不斷否認歷史、美化侵略的言行,引起國際社會廣泛關切,日本政府必須回應的問題是,軍國主義是否會在日本復活,日本是否會重蹈歷史覆轍?

  “強兵-擴張-富國”理念與軍國主義路線

  1853年7月8日,在沉沉夜色的掩護下,由美國東印度艦隊司令馬特修·卡爾伯萊斯·佩裏率領的一支由4艘蒸氣船組成的艦隊,闖進日本江戶灣浦賀港。面對漆黑的船身和巍聳的重炮,睡夢中驚醒的日本人駭然了。平靜的江戶城變得一片混亂。日本學者後來如是描述當時的情景:“一犬吠實,萬犬傳虛。四艘五百兵之美國人,至江戶市則傳為十艘五千兵。及至京都,更盛傳軍艦百艘,士兵十萬……喧喧擾擾,浮説百出,人心紛亂,恰如鼎沸。”

  驚慌失措的日本幕府不得不屈服。此後十余年間,日本先後與美、俄、法、荷等國簽署了一係列不平等條約,日本國門就此洞開,其長達兩百余年的“閉關鎖國”時代宣告結束。

  武力敲開了日本國門,但帶給日本的卻不僅僅是創痛。面對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日本不得不對未來作出戰略抉擇:就此沉淪,成為西方列強的殖民地;還是勵精圖治,效倣西方列強,走資本主義之路?

  在日本政治家和思想家們看來,西方列強東侵,對日本而言與其説是災禍,不如説是千載難逢的機遇。他們注意到,西方列強的殖民擴張,關鍵在于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作後盾。這與日本統治階級頭腦中長期以來形成的“強兵-擴張-富國”的傳統理念和安全觀可謂一拍即合,以至于林子平、佐藤信淵、會澤正志齋、福澤諭吉、吉田松陰等思想界代表人物眾口一詞主張“急修武備”,“以和好牽制二虜(指美、俄),乘隙實行富國強兵”,則“將無往而不勝”。這些主張成為日本日後大張國勢、對外擴張的基本路線。

  1868年1月3日,天皇發布“王政復古大號令”,宣布廢除幕府,一切權力重歸天皇,由此開啟了“明治維新”的進程。這場日本近代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使日本免于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並順利完成了由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的過渡,成為擁有強大軍事和經濟實力的資本主義國家。

  明治維新時期,日本提出了“富國強兵”口號,不過,由于改革不徹底,這一政策導致了對內實行軍事警察專制和對外實行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體制的建立。簡單地説,“富國強兵”,“強兵”是為了“富國”,但“富國”的方式,則是效倣西方列強,對外推行殖民政策,以武力尋求“物産”和“富源”。換言之,“富”的是資産階級的“國”,“強”的是軍國主義的“兵”。

  隨著日本近代化進程的節節推進,西方列強帶給日本的半殖民地危機逐漸解除,日本開始走上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所謂的“富國強兵”,很快演變為一條赤裸裸的軍國主義路線,即一切政治和經濟活動首先必須服從軍備,整飭軍備和對外擴張是國家的最高目的,一切政策都必須服從和服務于這一目的。歷史證明,近代日本社會的資本積累,與其對外侵略、擴張及掠奪是分不開的。

   1 2 下一頁  

+1
【糾錯】 責任編輯: 郝斐然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濟南:大熊貓園內散步盡享美好春天
濟南:大熊貓園內散步盡享美好春天
長興花香浮動 正是踏青好時節
長興花香浮動 正是踏青好時節
雨後西湖晴歸來
雨後西湖晴歸來
新疆塔裏木:棉花播種忙
新疆塔裏木:棉花播種忙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54581268743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