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館長:從甲午慘敗到抗戰勝利的歷史透視

2014年07月07日 13:13:46 來源: 新華國際
分享到:

  “亟拯斯民於水火,切扶大廈之將傾”

  中國共産黨成為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自甲午戰爭到抗戰勝利,各種政治團體在中國歷史舞&上亮相:從維新派、立憲派、宗社黨,到進步黨、交通係、研究係;從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到國民黨、青年黨、民社黨;……大有“你方唱罷我登場”之勢。它們或執政,或在野,都提出過自己的政治主張,有的也是以救國救民為目的,但最終能夠真正引領中華民族走上實現偉大復興之路的,卻只有中國共産黨。成立伊始,中國共産黨只有50余名黨員,力量十分弱小,又不執掌中央或地方政權,但在其後不到20年時間內,即以“星火燎原”之勢贏得民眾支持,並在敵後戰場獨當一面,進而成為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

  歷史證明,農民階級和民族資産階級由於其歷史和階級的局限性,都不能領導中國民主革命取得勝利。而中國共産黨作為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是中國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者,它的誕生是中國革命發展的客觀需要,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産物。

  華北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在華侵略觸角不斷延伸,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在中國共産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影響和全國人民抗日救亡運動的感召下,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要求停止內戰,一致對外。隨着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十年內戰的局面基本結束。在民族大義面前,國共兩黨“渡盡余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實現第二次合作。

  在中華民族面臨存亡絕續之際,中國共産黨及其領導的人民武裝力量,“願與人民同患難,誓拼熱血固神州”。他們夙夜匪懈,宵衣旰食,深入敵後,建立抗日民主根據地。敵後戰場與正面戰場相互支援,相互配合,沉重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

  抗日戰爭期間,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中國共産黨人,提出了一條全面抗戰路線,即人民戰爭的路線。毛澤東同志全面分析了中日戰爭的形勢和敵、我、友三方的具體情況,發表了光輝著作———《論持久戰》,清晰地回答了有關抗日戰爭的種種問題,解答了人們心中的思想疑惑,在國內外産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中國共産黨還始終高舉抗戰、團結、進步的偉大旗幟,堅決反對投降、分裂、倒退,維護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所有這些成就的取得表明,中國共産黨在民族戰爭烽火的洗禮中,已經成為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集成閱讀

熱點推薦

頻道推薦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99051267205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