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館長:從甲午慘敗到抗戰勝利的歷史透視

2014年07月07日 13:13:46 來源: 新華國際
分享到:

    7月1日,中國三大男高音魏松、莫華倫、戴玉強(由左至右)在發布會現場一展歌喉。當日,中國三大男高音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專場音樂會新聞發布會在北京舉行。此次音樂會取名“抗戰”,將于9月3日在北京舉行,屆時三大男高音戴玉強、魏松、莫華倫將演唱《松花江上》《大刀進行曲》《遊擊隊之歌》《延安頌》等經典抗戰歌曲,用歌聲描繪一幅波瀾壯闊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畫卷。新華社記者公磊攝

  據參考消息7月7日報道 今年是中日甲午戰爭爆發120周年,也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全面爆發77周年。兩次戰爭的結局雖然迥異,但都對中華民族的歷史進程産生了深遠影響。古人雲:“談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重新回首從甲午慘敗到抗戰勝利的歷史,我們不禁發問:甲午戰爭以來,中華民族意識是如何從無到有,從低迷到空前覺醒,最終激勵中國人民取得抗日戰爭的輝煌勝利?甲午戰爭以來,各種政治團體在中國歷史舞臺上登場,為何力量弱小的中國共産黨在不到20年時間即以星火燎原之勢贏得民心,成為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從甲午慘敗到抗戰勝利,中華民族為何能打破國運日衰的局面,漸漸開啟復興之路?

  “中華錦繡江山,誰是主人翁”

  中華民族意識從無到有,從低迷到空前覺醒

  “九一八”事變後不到兩個月,面對山河破碎,國土淪喪,當時供職于國立上海音專的著名作曲家和音樂教育家黃自,滿懷激情,創作了抗戰史上最早以抗日救亡為題材的合唱作品———《抗敵歌》。黃自在歌詞的開頭,以自問自答的三句話———“中華錦繡江山,誰是主人翁,我們四萬萬同胞”———來呼喚民眾覺醒,這裏不僅涉及近代國家主權的觀念,更涉及中華民族意識。

  回溯歷史,自鴉片戰爭至甲午戰爭前的50余年間,中國已與西方列強交戰數次,結果絕大多數以失敗而告終。當時,雖有朝廷大員嘆為“三千年未有之變局”,但對廣大民眾而言,卻多以事不關己的心態泰然視之。在甲午戰爭中,日軍侵佔中國沿海部分城鄉,一路燒殺搶掠,當地居民出于義憤,激烈抵抗。但清廷卻擔心有人乘機起事,極力壓制民眾的抗敵熱情。個別官員甚至把甲午戰爭看成是李鴻章與日本人之間的戰爭,儼然是在“坐山觀虎鬥”。北洋將領在前方指揮抗敵的同時,還要忍受一些人的冷嘲熱諷。

  乙未戰敗後,臺、澎被割讓,民族危機加深。社會上雖有譚嗣同“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的悲愴詩句,康有為“非變通舊法,無以為治”的高亢呼聲,但也僅限于少數知識分子。在一般民眾那裏,仍缺乏最基本的主權國家概念和上升到中華民族層面的民族意識,“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國家”。日俄戰爭期間,清廷宣布“中立”,任憑兩個帝國主義國家的軍隊在自己的土地上廝殺。魯迅筆下湊熱鬧的看客,正是對這一時期民眾麻木不仁的真實寫照。

  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領導推翻清朝專制統治,建立了亞洲第一個共和國,使中國人民第一次接受了民主的洗禮。他基于凝聚民族整體精神之考量,提出“合漢、滿、蒙、回、藏諸族為一人,是曰民族之統一”,並第一個喊出“振興中華”的響亮口號,使“中華民族”的概念從此深入人心,中華民族意識逐漸覺醒。

  而五四新文化運動,不僅為中國帶來了民主與科學,更廣泛傳播了馬克思主義,為中國共産黨的誕生作了思想準備。中國共産黨的成立,則使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以國共第一次合作為基礎的國民革命迅速席卷全國,工農運動廣泛開展,擴大了中國共産黨在中國人民心目中的政治影響,人民的覺悟程度和組織程度都有了明顯提高,關注時政、心繫國運的普通民眾與日俱增。

  抗日戰爭時期,在中國共産黨倡導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感召下,海內外華胄“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各黨各界,團結堅固,不論軍民,不分貧富,……四萬萬眾,堅決抵抗”,民族覺醒和民眾動員都達到空前高度。

  正是由于民族意識的空前覺醒,才使中華民族凝聚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使抗日戰爭成為一場真正的民族解放戰爭。中國人民面對外敵入侵,同仇敵愾,眾志成城,最終贏得全民族抗戰的偉大勝利!

   1 2 3 下一頁  

整合閱讀

熱點推薦

頻道推薦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99051267205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