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時政 國際 港澳 臺灣 財經 法治 社會 紀檢 體育 科技 軍事 文娛 圖片 視頻 論壇 部落格 微博
新華網 > > 正文

你所不知道的抗戰·難民口述:就算再苦,也要堅持活下去

2015年05月11日 15:00:15 來源: 解放日報

難民區裏的小姐妹

口述/王曉梅(85歲)

邵劍平/攝

  “東洋兵要想到上海,幾十只兵艦開到黃浦灘。‘八·一三’東洋兵衝進閘北來,殺我伲老百姓、炸我伲火車站。我伲老百姓大家要拼命,不管老不管少要打退東洋兵……”85歲的王曉梅説,這首童謠曾經她身邊的每個小夥伴都會唱。

  任曉梅住在豫園街道南王醫馬弄,“1937年日本人進上海時,我只有7歲”。

  必須向日本兵點頭鞠躬

  我父母是浦東人,爸爸出生在三林塘,媽媽是川沙人。他們結婚之後就搬來了南市區,就在南王醫馬弄弄堂對面開了個裁縫店做衣服。

  我6歲的時候,就開始跟著姐姐在外面做工。為了生計,我們還去虹口日本人的軍衣廠裏做過,待遇不好,上班沒有工資,只是有時發點赤豆、蠶豆。當時,人們出行根本沒有交通工具,我們都是走到虹口區周家嘴路上班,所以經常全身酸痛。

  7歲那年,我剛剛上了半年學,日本人就打來了。我還記得有位鄰居和我媽媽説:“要打仗了,你們家裏孩子多,快點去逃難吧!”雖然我們離法租界很近,但裏面根本沒有房子住,我們只能逃到當時相對安全的浦東親戚家。親戚家的糧食連他們自己都不夠吃,所以住了沒幾個月我們就又回到了南王醫馬弄的家裏。

  後來,我從小長大的這塊地方就成了難民區。我記得當時方浜路南面就是由日本人佔領的,知道日本人要來的消息後,住在那邊的人也都逃掉了。當時日本人在方浜路設立了一個崗哨,有日本兵帶槍守衛。路經此地,必須向日本哨兵問好、點頭鞠躬,如果戴了帽子還必須先要把帽子脫掉。如果忘記脫帽,就會招惹到日本人,日本人會用槍瞄準你,或者往你頭上澆冷水。大家都很害怕,因為我那時候還小,不懂事,所以還敢走出來,我姐姐比我大幾歲,就不敢出來了,怕被日本人抓走。

  打開洋傘接饅頭

  那時,很多難民聚集在這條弄堂裏,我和我的姐姐、妹妹住進了難民收容所。我的父母年紀大了,睡不了地鋪,所以住在了家裏。

  當時我們都知道有位饒神父,聽説這位神父人很好,一直做好事,幫助中國人。在收容所裏,吃變得非常困難,基本沒什麼東西吃。城隍廟附近有家茶館叫得意樓,經常救濟難民,免費供粥給難民們喝,據説這就是饒神父推動的。我們每天早上拿一個很大的碗去喝粥,還能領到一些青菜和蘿蔔。一天也就這一頓能吃飽,到了晚上再自己想點辦法。有時候,我還和我姐姐走到漕河涇買點米背回來,一袋米是16斤,要是在路上先賣掉一些,還能賺點錢。

  在東新橋那邊(今浙江南路人民路口),還有些法租界的好心人特意做饅頭給難民們吃。饅頭一個個遞進來太慢了,所以他們就往難民區裏嘩嘩地扔進來。我們姐妹一獲悉開始扔饅頭的消息就衝過去撿,但我們還太小,一次拿不了多少,又不敢在人堆裏擠。後來,我們想了個辦法,去撿饅頭的時候帶上一把洋傘,在接饅頭時把傘打開,就可以多接到幾個饅頭,否則不夠吃。

  喝水倒沒什麼問題,門口斜對面就有一口井,弄堂口也有井。因為井水喝起來有點鹹,所以主要用于洗衣服、洗菜。有的地方自來水還要買的,一個銅板一桶。但後來這些井都被填掉了。

  難民收容所裏面也是有學校的,是一所從一年級到四年級的小學,學費非常便宜。我就是在那裏讀書的,我姐姐在這所小學讀到了四年級。在打仗的時候,學校也是開著的,也有人去讀書。現在回想,在那種環境下,還有上學的地方,真是不容易。

  難民區也有小醫院

  到現在,一提到日本人,我還會想到那可怕的一幕幕。記得有一次,我們鄰居家的阿公沒有對路口的日本哨兵鞠躬,日本人嘩地衝過來就朝他額頭開槍,好在子彈沒打著,打在了墻上,他幸運逃脫了。

  日本人還在這邊強姦婦女,平時婦女都不敢出來,怕被日本人“抓花姑娘”抓走。當時在我們弄堂口就有一個姑娘被日本人強姦了。

  當時還有日本飛機轟炸,我家這邊沒有被炸到過,其他地方有。我有一個堂哥,住在南市。有一次轟炸,炸彈掉下來,我堂哥的頭部受傷了。我們看到他當時捧著頭,就問他怎麼了,他説是頭被彈片打破了,于是跑到對面一個紅十字會去包扎傷口。這個紅十字會醫院是在我們難民所裏面的,平時也都開放,不收費。

  難民區也有小醫院,但是醫療水準實在有限。當時我的一個小妹,手上生了一個癤,發高燒,就去醫院看,但是大概由于醫院裏的醫生技術不高,那個癤還沒熟就開了一刀,結果炎症越來越嚴重,後來我媽媽送她去看中醫的時候,在黃包車裏過世了。(記者 王一)

   上一頁 1 2 3  

[責任編輯: 黃銳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6401115244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