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本網專訪】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強軍之路——軍事專家詳解國防和軍隊改革

2015年11月28日 14:25:07 來源: 新華網

  吸收借鑒軍事強國改革經驗

  主持人:我們知道,近年來國際上,尤其是美、俄、歐洲等國家新軍事變革風起雲涌,這些是否也是“催生”這次改革的重要因素呢?

  趙小卓:是一個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還是立足於軍隊本身發展,是立足於我們國家對軍隊提出了一些要求,是立足於我們對周圍安全環境的變化的認知。我們是認真借鑒了別國改革的經驗教訓。有一些國家的改革是走在我們前面的,有些東西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也充分吸取了他們的經驗教訓,他們不光是經驗,還有很多教訓,美軍走了很多彎路,俄羅斯走的彎路更多,有的人甚至叫俄羅斯的軍隊改革叫試錯法。所以改革這件事情是比較難的,很難説一蹴而就,所以必須吸取各個國家經驗教訓之後逐步實施、逐步調。

  李璟:實際上世界上其他各國的軍事改革對我們有很好的借鑒意義和作用。我們也是不斷的跟蹤和學習這些改革的經驗和作用。比如美國、俄羅斯,他們之所以改革,就説明未來戰爭發展作戰方式發生了變化,他們才會對軍隊進行改革,武器裝備發展需要他們進行改革,技術需要他們進行改革,特別是信息化技術、互聯網時代,以及把單個的人、單台機器聯成一個作戰體系,這些都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都在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改革。

  改革時機恰到好處

  主持人:我們看到了國內的情況以及國際改革的情況,這次改革是不是不得不改的時間點呢?

  李璟:我認為是最好的時間點,也是必須要改的時候,我們不需要再等待了。這裡面有很多基礎的條件,有很多客觀和主觀的條件。從客觀物質基礎來講,我軍由於武器裝備的落後,海灣戰爭之後,世界許多國家,比如美國在講軍事變革,我們也在研究,但是我們沒有很快提出來,為什麼?因為我們武器裝備落後,我們生産力落後,那時候我們發展的關鍵是要科技強軍,發展我們的科技,發展我們的武器裝備,那時候第一任務是這樣。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們從大閱兵也可以看出來我們的先進武器裝備越來越多,現代化裝備、新型作戰力量也在不斷涌現,這樣戰鬥力物質基礎的發展就要我們改變上層建築,改變我們的體制機制,改變我們的政策制度,讓我們的戰鬥力進一步提升打開空間,這是一個必然性。如果再等待,這些體制性的障礙、結構性的矛盾和政策性的問題就會制約我們戰鬥力的生成,所以我們現在要加大改革。同時,這些年國家強大了對軍隊的支持也在逐漸增多,我們有了這個物質基礎,軍隊在習主席領導下,按照強軍目標要求,盡快提升戰鬥力。同時廣大官兵也對改革非常期盼,所以現在是改革的最好時期,是進行大規模改革、進行全面徹底改革的最佳時間點。

  趙小卓:我覺得改革往前推進有三個基本條件,這三個基本條件具備之後就可以進行一場改革。第一,因為改革主要是組織形態,主要是編制體制這些東西進行改革。這個改革有一個前提,假如説軍隊的武器裝備和人員素質已經比較好,而影響軍隊下一步發展的阻礙是組織形態的話,那就應該改革,我們現在正好是這樣一種情況。這些年,我們武器裝備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升級換代非常快。軍隊人員素質,知識結構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這個時候主要制約我們軍隊下一步發展的就是體制性的障礙、結構性的矛盾和政策性的問題,所以如果軍隊要前行就要朝這兒改。

  第二,大家多少有這個共識,如果大家沒有共識,大部分人反對改革,改革是絕對推行不下去的。但是現在正好是經過這麼多年發展之後,大家已經看的越來越清楚,就是軍隊必須改革,必須改革之後才能加快軍隊發展的步伐,加快軍隊發展的節奏。因為現在這個世界變化太大了,戰爭形態在變,安全環境在變,軍隊面臨的形勢在變,執行的任務不光是保家衛國,是要執行很多非戰鬥任務,為地區提供公共安全的。這個時候過去傳統的軍隊應對現在這種形勢越來越力不從心,只有改革才能加快軍隊發展。

  第三,強力推動。尤其是最高層的強力推動,沒有這個因素同樣還是不行的,因為改革從來都是自上而下的,尤其是軍隊改革,軍隊是集中統一的武裝集團,它必須是自上而下。十八大之後,習主席明確提出來,全國各行業都要深化改革,深化國防和軍隊的改革是其中的重要內容。軍委的改革工作會議是習主席親自領導召開的,習主席發表重要講話。這些大的條件全部成熟以後,改革大的氣候已經形成,萬事具備,只欠東風。通過這次會議,東風來了之後,改革事業就可以往前推進了。

   上一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糾錯】 [責任編輯: 蔡琳琳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相關稿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99031284781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