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專訪】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強軍之路——軍事專家詳解國防和軍隊改革

軍事專家李璟
堅持問題導向 破除體制弊端
主持人:就我們自身而言,習主席此次也提出了“要着力解決制約國防和軍隊建設的體制性障礙、結構性矛盾、政策性問題。”我們現在這支軍隊面臨着怎樣的問題?
李璟:軍隊的存在主要是為了打仗,如果我們這支軍隊不能去打仗,不符合戰爭的需求,那這支軍隊就成為最大的問題了。長期的和平時期,我們的軍隊從體制和作戰能力上來講,對於打贏未來戰爭還是有比較大的差距的,在小平時期就提出來我們打贏未來戰爭的能力不夠,這個問題是一直需要我們解決和迫切需要改革的動力需求,要不然軍隊怎麼能夠為國家提供安全的戰略支撐呢。
所以從這些問題來看,從政策上來講,有些政策制度不符合廣大官兵的願望,對人才的培養選拔方面會存在一些不太協調方面,武器發展、軍民融合方面都不是很順暢。那這些問題之所以會産生,根源就在於我們的體制和結構上存在着一些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比如説在體制上,我們長期以來的大陸軍體制,由四總部代替履行陸軍的職能,那弊端就是四總部在考慮軍隊建設時對陸軍想的就多一些,其他軍種想的就少一些,想少一些以後,那對未來戰爭需要就不符合了,因為未來戰爭是諸兵種並重的聯合作戰,特別是空軍、海軍這些高技術兵種在未來戰爭中更突出。所以大陸軍體制就不太適應這種問題。這些問題是一種體制性的障礙,是一種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前面講到100萬裁軍也好、50萬裁軍也好,都試圖想解決這些問題,但是都沒有很好的解決。這次黨中央、中央軍委、習主席下決心解決這個問題,建立了陸軍領導機構,健全了戰區的指揮機構,軍隊建設由軍種負責,打仗由戰區負責,這些變化從根本上解決了制約我們部隊建設和打仗的重要問題。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結構性的問題,比如説官兵比例結構,我們的官兵比例結構明顯偏大,一個軍官後面的士兵數量比較少,説明我們組織運行的體制不是很高效。還有就是作戰和非作戰軍隊的比例,非作戰軍隊比較大,這次壓縮非作戰人員的比例,解決體制性的障礙和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
趙小卓:體制性障礙,李教授舉了一些例子,我加一點。比如聯合作戰,這裡面有體制方面的問題。就是我們這個體制是從過去戰爭年代過來的,過去戰爭年代對聯合不是那麼強調,或者強調不像現在這麼重,現代戰爭聯合作戰非常重要,沒有聯合作戰,單一軍種去很難完成一個任務,稍複雜一些的任務必須是多軍種。但是行動緩就是一些體制結構上的問題,而這些問題不解決,深層次的聯合就很難做到。這次改革,在軍委層面建立了軍委聯合作戰機構,在戰區層面健全了聯合作戰的組織體制,形成了從軍委到戰區聯合作戰的體制,而且指揮重心在戰區,再往下就是部隊,戰略是軍委層,戰役是戰區層,再到部隊戰術層的三級體制。戰區跟過去的軍區是不一樣的,軍區就是單軍種的,就是陸軍,現在在戰區下陸軍、海軍、空軍幾個軍種都有,這個必須從體制機制上來解決,體制機制上如果不做大的變化,要形成真正的聯合作戰是很難做到的。
再比如軍民融合,軍民融合很重要的一個事項就是軍隊人員退出現役。這些年,隨着我們國家的快速發展,地方專業化水平極大提高,轉業或者復員這個制度也帶來很多問題,一是軍隊人員不滿意,覺得到了地方以後一來被降職使用,再來就是他到了不熟悉的領域,他要重新學習,很吃力。作為地方來説,必須被迫安置轉業幹部,有時候地方也不願意。中間體制機制設置上缺了一些環節,這次軍民融合就提出在國家層面要加強對退役軍人管理保障工作的組織領導,健全服務保障體系和相關政策制度。這些軍人是很優秀的,到了地方有新的合適的崗位,是對國家人才的充分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