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永遠扎根于人民中間——基層優秀共産黨員的故事

2015年07月01日 16:21:02 來源:新華社

    奮進路上,他們走在前列

    在王新軍看來,他現在這個“官”,是全中國最不好當的官——河南蘭考縣委書記。

    “不管你願不願意,人們就會拿你跟焦裕祿比。”王新軍説,“不怕老百姓説‘焦書記好’,就怕老百姓説‘還是焦書記好’。”

    半個世紀前,焦裕祿被稱為“縣委書記的榜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焦裕祿精神”成為共産黨員學習的“樣本”。今天,當13億中國人在民族復興之路上奮起前行時,黨員幹部仍是中堅力量。

    6月17日,王新軍在北京招商,熱情飽滿地介紹蘭考發展優勢,忽然收到弟弟的一條短信:“今天爹一周年,能回來給咱爹燒張紙嗎?”

    “千裏之外寄托哀思,這裏離不開我。”他回復。

    一年前的這一天,王新軍匆匆趕到了父親病床前。此時,父親只能靠儀器維持生命,只為看他最後一眼。父親重病半年多,他總共來了三次。而就在這半年,他跑遍了蘭考一百多個貧困村。

    他心裏很急。守著“焦裕祿精神”,蘭考發展了四十多年還是貧困縣,還有10萬貧困人口。他不想讓蘭考“被別人平均著進入小康”,他要帶著83萬蘭考人昂首挺胸地擺脫貧困。

    跟老鄉談養鴨、組織駐村工作隊、做計劃、寫材料……能多做一件實事就多做一件,能解決一個問題就解決一個——王新軍的時間就這樣被佔得幹幹凈凈。

    父親等不到他,蘭考卻等到了。就在老父去世當年,蘭考貧困人口減到了5萬。再過兩年,蘭考就能“把貧困的帽子甩到黃河裏”。

    與普通黨員比起來,身為領導幹部的黨員肩上的擔子更重。説起來似乎不合人之常情,但他們中的很多人的確不得不被工作擠掉個人生活,付出超乎常人的代價。

    “丫頭”,是慈利縣零陽鎮埡井村老百姓對卓小紅的稱呼。幾年前,這個打扮時尚的“85後”女孩當上村支書時,村民投來懷疑的目光。

    卓小紅決心改變這個貧困村的面貌。全村12個組、208戶,她一家一家登門拜訪。大山裏住戶分散,走夜路成了常事。開始她很害怕,就把手機音樂開到最大。有一次,摩托車翻到了深溝裏,她臉、手都劃出了血。醫生要她住院,警告説“傷口不處理好會留疤的”。而她簡單包扎一下,第二天又投入了工作。

    幾年間,在她的努力推動下,村裏改造了水、路、電,建了新學校。特別是1200多米自來水管道的鋪設,解決了80%的人畜安全飲水問題。

    “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這話永遠沒錯。一個黨員幹部是不是一心為公,老百姓心裏有數。

    兩百多雙鞋墊,代表了山東省濱州市都富李村百姓對駐村幹部王文成的評價。

    這位濱州市檢察院反貪局處長任村支部副書記兩年,臨走時,村民想表達感激之情。給啥他都不要,大嬸、大娘們就想到一個主意——給他縫鞋墊。很多人不知道他腳大小,所以鞋墊縫得尺碼不同、花色各異。然而,那細密的一針一線,縫進去的都是血濃于水的深情。

    大娘韓桂榮住的房子年久失修,成了危房。她有三個兒子,不屬于孤寡老人,享受不到幫扶政策,而她的兒子們又一直不願出錢。王文成找到她的長子,自己掏出1000元:“咱們兄弟四人一起給老人修修房子,這是我的那份!”三兄弟感動而羞愧,很快湊了一萬多元錢……

    駐村兩年,無論訪貧問苦、化解矛盾,還是開溝修路、謀劃産業,王文成事事都帶頭做起,一點一滴地把“共産黨員”四個字印在了百姓心裏。

    60多年前的解放戰爭年代,山東百姓給子弟兵縫鞋墊的佳話流傳至今。今天這兩百多雙鞋墊,再次讓人們看到了共産黨員不變的本色。

    星星之火,他們無處不在

    廈門有一個“顏值最高優秀黨員群體”,那是一群漂亮的“空姐”。

    6月初,廈門航空公司一個延誤航班遲遲不能起飛。天氣燥熱,機艙內旅客的情緒也不斷升溫,叫喊、抱怨此起彼伏。

    有位男旅客火氣最大,乘務長王菲微笑著遞給他一只餐盒:“您先消消氣。”他抓起餐盒,一回手就扔到了王菲身上,“啪”的一聲,引來全艙的目光。

    頓時,機艙安靜了。

    王菲蹲下身,撿起餐盒,依舊微笑:“要不我給您放在旁邊座位上,等您氣消了再用餐。”

    這下,旅客一個都不吵了。

    共産黨員王菲和她的“飛鷺乘務組”,靠“真誠、真心、真實、真情”的服務贏得了讚譽。

    優秀黨員沒有特殊標誌,唯有與眾不同的精神特質是其標誌。

    在校園裏,他們可能是最有追求的一群學生;在上市公司,他們可能是業績最好的一群職員;在服務行業,他們可能是最會微笑的員工……

    這個群體遍布全國,倣佛星星之火,照亮著這個時代的一個又一個角落。

    在安徽省明光市,提到共産黨員、人民法院政治處主任劉學講,老百姓可能不知道是誰,但説到“泥腿子法官”,十裏八鄉人人皆知。與眾不同的是,他走出辦公樓,把法庭開到了農家小院裏、田間地頭上。

    有個案子,老母親狀告兒子。如果完全走法院程式,也可以給老人打贏官司。可當了24年基層法官的劉學講沒這麼簡單處理,他想的是,真的對簿公堂,一家人的母子手足之情該受到多大傷害?

    一次次苦口婆心地勸説都不管用,劉學講放了“大招”——去這家人院子裏審案,同時召集周圍鄉親旁聽。長期與農民打交道的劉學講知道,農村人最講面子,只有把法理、情理相融,才能從根子上起作用。

    果然,一開庭,在眾目睽睽之下,自知理虧的幾個兒子當場服軟。

    “老百姓輕易不打官司,不走投無路誰會來法院?有的大字不識一個,來了門都不知道怎麼進。”劉學講説,哪怕説一句“請坐”,端一杯熱水,都會讓老百姓心裏熱乎乎的,“審一個案子,能教育一大片。”

    優秀的共産黨員,總是把正能量傳遞給別人,而受感染的人們,又把正能量傳遞得更廣、更遠。

    四年前,哈爾濱師范大學BBS上貼出了一個特殊的招聘啟事:“誠聘家教,要求:有愛心,願意幫助弱勢群體孩子成長進步;工資:精神財富;報名地點:雷鋒鞋鋪。”

    發帖的,是校園裏的農民工黨員、鞋匠孟廣彬。

    一呼百應。從那時至今,一批又一批的大學生志願加入這個義務家教隊伍,數百名農民工子女、孤兒院兒童受益。

    談到初衷,孟廣彬説:“一些大學生跟我説想為社會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我身邊許多農民工自身文化水準有限,不能輔導孩子,請家教又負擔不起。我就琢磨,把雙方捏合起來,不是兩全其美嘛?”

    為什麼一個鞋匠對大學生有這樣的感召力?因為這個“雷鋒鞋匠”不是白叫的,28年來,他義務為貧困學生、老年人、殘疾人修鞋達十幾萬雙。

    不僅如此,大家還看到:他為社區裏行動不便的老人到府修鞋、打掃衛生;每逢節假日,他都去敬老院義務照顧孤寡老人;有些農民工兄弟收工晚了,孩子沒人照顧,他就主動讓愛人把孩子接過來,跟自己的孩子一起照看……身邊居民有大事小情,他都毫不猶豫地伸出援手。

    天長日久,一些大學生從單純來修鞋慢慢變為找“孟叔”聊聊天、説説話。已畢業的哈師大學生劉迪至今記得“孟叔”説過:“你有笑臉,我有笑臉,大家都有笑臉,這個社會就更和諧。”

    剛開始修鞋時,孟廣彬在身邊擺了一本留言冊,想聽聽大家對自己手藝的評價。但是後來,留言卻漸漸轉向了對他人格的感懷。到現在已有厚厚的7大本,摞起來超過半米,萬余人留言。

    隨手翻開,一名大學生寫道:“也許這是最後一次在師大修鞋,因為明天我就要告別大學的生活,感謝您為我修的鞋,相信它會陪我走過今後更苦更累的人生路。”

    優秀黨員既平凡,又與眾不同,因為,他們身上有一種不尋常的精神力量。

    這種力量堅韌而溫暖,濃烈而清新,執著而博大,凝聚著一股昂揚向上之氣,永不停息地為我們的國家、民族與時代注入勃勃生機。(執筆:李柯勇、羅宇凡、王曉磊;記者:楊三軍、許雪毅、楊玉華、強勇、席敏、譚暢、張旭東、王新明、陳諾、李亞楠、袁汝婷、張京品、王守寶、龐明廣)

   上一頁 1 2  

【糾錯】 [責任編輯: 李朋芳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相關稿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01181279733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