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永遠扎根于人民中間——基層優秀共産黨員的故事

2015年07月01日 16:21:02 來源:新華社

    共産黨員是什麼樣的人?

    自《共産黨宣言》問世,這個問題的提出已超過一個半世紀。而今,人們仍在追問。

    有時他們被稱為“特殊材料制成的人”,但更多時候他們也被凡人瑣事包圍,也有尋常的喜怒哀樂。這樣一個群體的存在,對國家、民族和時代究竟意味著什麼?

    8700多萬中國共産黨員,就在我們身邊,是同事、朋友、家人,是茫茫人海中熟悉又陌生的一張張面孔。然而,走近基層黨員中那些優秀分子,總讓人有一種別樣的觸動和感悟……

    危難時刻,他們挺身而出

    “敬愛的爸媽:如果您的兒子在這遭遇不測,請你們不要傷心……在這次地震中,你們的兒子沒有退縮,總衝在前頭,保護當地老百姓安全,讓他們安全轉移。”

    這是一封遺書,共産黨員、公安邊防戰士邵明貴寫于今年4月29日。

    尼泊爾8.1級強震,西藏吉隆口岸成為“孤島”。直升機起起落落,載走了轉移的人們,只有邊防檢查站11名共産黨員帶領10名戰友留下來,繼續堅守國門。

    留下,就意味著與死神為伴。

    余震不斷,山體崩塌,邊檢站風雨飄搖。每個留下的人都寫了遺書,交給撤離的戰友:“假如我們遭遇不測,請轉交給我們的親人。”

    時間緊迫,字跡潦草,卻難掩真情。

    27歲的杞從軍寫道:“親愛的老婆,你和兒子還好嗎,兒子長大一點沒有?我很想你們……你一定要好好把他帶好,將來成為國家有用的人。”

    邊檢站黨委委員、副站長蒲政江給妻子發了條短信:“我也即將率隊前往最危險的地方。如果不能平安歸來,請善待父母和幸兒。”

    戰爭年代,每當戰鬥最艱苦的時候,共産黨員總是帶頭跳出戰壕,衝進槍林彈雨。和平時期,再逢緊急關頭,這些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踐行了自己的入黨誓言——“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

    最後一架直升機升空那一刻,留守官兵整裝列隊,肅立,致軍禮。機上、地面,戰友們熱淚長流。

    十多個晝夜,飛落的滾石把相對“安全區域”壓縮到只有約300平方米。留守黨員每天照常迎著朝陽向國徽敬禮,在“國門衛士,戍邊衛國”8個金色大字下堅守崗位,直到換防戰友趕來。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

    地震、洪水、颱風、火災、疫情、泥石流……歷數一次又一次重大災難,最先衝進去、最後撤出來的,都有共産黨員的身影。一兩個人的表現也許是個案,一個群體的共同特質卻令人深思——為什麼他們有超乎常人的勇氣?

    這次尼泊爾地震,共産黨員、西藏聶拉木縣樟木鎮雪布崗居委會主任西繞堅參失去包括妻子在內的4位親人,而女兒腳趾也被截掉。盡管悲痛欲絕,這位有27年黨齡的老黨員仍然果斷組織200多名村民徒步轉移。

    撤離前,他跪在已變成一片廢墟的家門前,給每位逝者磕了個頭,心中默念:“我是黨員,有義務照顧大家,請你們原諒。”

    情懷、責任、使命,是共産黨員的力量之源。

    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共産黨員因此能舍小我、成大我。

    今年2月3日夜,“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在印度洋上遭遇最嚴重的一次險情——母船水面支援係統突發故障,“蛟龍”無法起吊,在漆黑的洋面上隨風飄蕩。

    滯留太久,3名下潛員將有生命危險;如果開艙,凝結著我國頂尖海洋科技的裝備可能灌水報廢。

    現場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這時,49歲的共産黨員、綽號“老軌”的輪機長劉軍説:“我來。”

    這個體重近兩百斤的人,鑽進一只運貨的吊籠,被吊起十多米高,把150公斤重的液壓馬達拆下來、換部件、重新安裝。海風中,吊籠劇烈搖擺,狹小空間裏他汗流浹背,還要忍著煙囪飄來的嗆人廢氣。光線昏暗,許多操作只能靠手摸……

    一夜無眠,“蛟龍”號終于轉危為安。出艙時,3名下潛員淚水奪眶而出,笑容卻綻放在劉軍滿是油污的臉上。

    大家已算不清楚,這是這位老黨員第幾次挺身而出,主動擔當故障險情化解任務。船上甚至流傳著一句話:“有困難,找‘老軌’。”

    擔當,是中國共産黨與生俱來的精神特質。

    94年前,黨誕生于中華民族生死存亡之際,在危難中擔當起民族復興的使命。從那時起,在關鍵時刻發揮關鍵作用,成為共産黨人代代相傳的精神血脈。

    平凡之中,他們默默堅守

    緊要時刻力挽狂瀾,令人蕩氣回腸,而生活的常態卻是平淡、平凡。

    更多的基層黨員人生中沒有什麼“高光時刻”,一輩子都默默無聞。他們也許沒有驚天動地的業績,卻有著日積月累的水滴石穿。

    一提起城管,人們可能會想起管理者和商販之間的“貓鼠遊戲”。共産黨員、安徽省淮北市城管支隊副支隊長王小勇卻被很多商販稱為“雷鋒城管”。

    六年前,王小勇在巡查時發現一個殘疾人佔道擺攤,上前管理時,他抵觸情緒很嚴重。經多方打聽得知,這個名叫宿獻軍的人因小兒麻痹症雙腿致殘,妻子離家而去。他獨自養大了女兒宿慧敏,一家生計全在這小買賣上。

    王小勇心情很沉重,決定把“管理”變成“幫扶”——

    聽説宿獻軍會修鞋,王小勇送他一臺修鞋機;為了解決他佔道擺攤問題,王小勇跑遍大半個市區,替他找到一個既不影響市容、人流量又大的經營地點;一年後,宿慧敏上初中交不起錢,王小勇帶他們父女倆去找校長,免掉了孩子的所有費用;又過三年,女孩考上了衛校,又是王小勇設法幫她免了學費,還申請到貧困助學金……

    這樣的熱誠,什麼樣的堅冰融化不了?王小勇成了宿獻軍掏心窩子的朋友。

    隨王小勇來到宿家,記者見到了這樣的情景:宿慧敏站在門口大老遠揮著手,親熱地叫“小勇叔叔”。宿獻軍拄著雙拐迎出來,握著他的手叫“兄弟”。

    “他真是個黨員的樣子,是真為人民服務。”宿獻軍這麼説,記者採訪幾個商販都這麼説。

    在淮北,王小勇是街頭巷尾的“民”星。小區賣西瓜的、攤群點做麵條的、高架橋下開鎖修鞋的,這些曾經的“對頭”,如今都變為王小勇乃至整個城管團隊的朋友。有的商販辦喜事請他去;有的孩子從外地寄來家信,通過王小勇轉交……

    優秀的基層黨員常常是這樣:初看時,與常人無異;細體會,卻與眾不同。他們總是為別人著想更多,總是吃苦更多,總是胸襟更寬廣,總是對自己要求更高。

    剛當城管時,王小勇也常和商販口角衝突,曾被人挖苦:“就這素質還是黨員呢?”從此,他每次出勤,總把黨徽別在胸前,為的是提醒自己:注意言行,服務群眾。

    言行的高標,源自內心的理想信念。

    湖南岳陽89歲的老黨員王忠一生清貧,卻把一毫一厘攢下的15萬元全部作為“特殊黨費”上交。交完錢,還要交房子。

    他已經安排好了:“如果老伴先我而去,我打算搬去敬老院,把房子賣了交給組織,由組織去資助貧困學生。如果我先走,就等老伴百年以後再賣房子,除了給老伴辦後事,剩下的錢還是交給組織去資助學生。”

    記者問他為什麼,這位有66年黨齡的老黨員説:“我始終相信,共産黨員和普通群眾是要有區別的,黨員就是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後。”

    這位兩袖清風的老人,贏得無數人的尊敬。

    “要使人們因為我的存在而生活得更美好。”這句話抄在貴陽市碧海社區老黨員劉興順的日記本扉頁上。

    今年74歲的劉興順有兩個綽號,一是“閒不住”,一是“移動監督員”。水管爆了、下水道堵了、垃圾沒運、路燈大白天不關……他碰到什麼管什麼。每天早上,他都扛著30斤重的報紙走4公里路,義務送到居民家裏,四年走了五千多公里,相當于從貴陽到北京一個來回。

    年紀大了,老劉的手腳已經不大靈便。一年冬天,他在取報紙的途中摔倒在雪地上,後腦勺著地,昏迷了兩分鐘,醒來後,又繼續朝郵局走去。家裏人堅決反對他再送報,他卻説:“歲月不饒人,可我不能放下一輩子的理想信念。”

   1 2 下一頁  

【糾錯】 [責任編輯: 李朋芳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相關稿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01181279733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