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強軍文化 築起大山深處軍人的脊梁

2015年05月21日 10:23:33 來源: 解放軍報

    習主席在全軍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結合部隊傳統和任務特點,加強軍事文化建設,打造強軍文化,培養官兵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英勇頑強的戰鬥作風。

    軍隊之脊,以文塑之;軍人之魂,以文鑄之。強軍文化,既需要衝鋒陷陣的血性,更需要滴水穿石的柔勁。這種柔勁,如同食物發酵,悄然變化,無聲地融入官兵血脈,滋養着新一代革命軍人。

    “向大山報到——忠誠使命;與大山為伴——熱愛陣地;讓大山見證——崗位建功;為大山喝彩——無上榮光。”第二炮兵某部着眼導彈工程兵特色,結合常年艱苦奮鬥於深山密林的部隊實際,構建充滿血性、氣壯山河的強軍文化,以張目可見、觸手可及的形式,塑造培育官兵的忠誠之魂和強軍之志。

    ——編者

浮雕墻前領悟革命傳統。

    軍事雕塑 講述血脈傳承

    在第二炮兵某部營院裏,有一尊雕塑,其造型是唐朝開國功臣徐懋功身穿戰袍,手持劍戟,馭馬而立,威風凜凜;旁邊的石頭上架着一口重達300多公斤的行軍鍋和一個近2米長的馬槽,其久遠而厚重的歷史默默訴説着一切……

    據史料記載,該部機關營區所在地曾是徐懋功和岳飛紮營屯兵的營盤,具有悠久深厚的軍事文化底蘊。該部在原地修繕加固歷史文物,並進行適當拓展,立石碑、表功績、明道理,憶古照今,激勵後人。

    在營院內一個古漢亭裏,抗金名將岳飛手書詩詞鐫刻在一塊長20米、高2米的石碑廊上,官兵在壯懷詩句中感受岳飛“精忠報國”的赤子情懷。大學生士兵李慶鑫一直很崇拜民族英雄岳飛。連隊組織大家來到石碑廊前開展主題教育時,李慶鑫朗誦自己寫的詩“披星戴月走天涯,深山老林是我家;妻兒老小難團聚,甘為導彈把巢搭”,以表達自己獻身軍營、建功部隊的決心。他説:“精忠報國,是軍人最基本的忠誠品格。”

    在“精忠報國”精神激勵下,李慶鑫把崗位當戰位,把工作當打仗,充分發揮自身知識優勢,積極參與連隊建設,提出的多項建議付諸施工實踐後,取得了很好的施工效益。去年,他不僅被評為優秀士兵,還成了中國共産黨預備黨員。

    距離古漢亭百餘米遠的營院中心公園裏,不少近現代歷史文化交相輝映。以南昌起義、飛奪瀘定橋等我軍重要歷史時期的光輝戰績為內容的壁畫雕塑氣勢磅礡;工兵群雕、戰神銅雕、“功勳”“東風”不銹鋼雕和長達230米的“中國古代戰典”“解放軍戰史”等青石浮雕內容豐富;“鞠躬盡瘁”“臥薪嘗膽”等36 個成語故事組成的德育雕塑墻生動有趣;分列操場跑道四週的張思德、蘇寧、雷鋒、楊業功等八位英模人物的黑褐色石雕嚴肅莊重……

    步步是風景,處處是課堂。穿行於營區,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戰史名將、先進典型等軍事題材內容的雕塑,不僅能讓官兵增長歷史知識,還能領略中國古代戰將身上表現出來的英雄氣概和戰鬥精神,更能感受到愛國主義精神和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如果説這些悠久歷史題材的雕塑讓官兵穿越時空領悟軍人品質,那麼位於營區東側馬路邊、車輛庫房對面的一個長80米、高6米的搶險救災雕塑墻,則是官兵精神風貌的最好體現。

    搶通生命通道、救治地震傷員、搭建愛民新村……雕塑墻上一個個鮮活的場景,真實再現了2008年該部千余名官兵奔赴汶川地震重災區執行抗震救災任務的真實場景,讓觀者仿佛身臨其境。

    “黨中央一聲令下,官兵星夜兼程開赴災區,就是信念堅定、聽黨指揮;冒着生命危險鑽進坍塌樓房內搜尋地震倖存者,就是英勇頑強、不怕犧牲;按時間節點疏通堰塞湖,就是素質過硬、能打勝仗;挖出信用社630余萬元現金全部上交,就是情操高尚、品行端正。” 勤務營幹部肖俊傑結合參與抗震救災的親身經歷和所見所聞,在雕塑前組織開展主題教育,形象生動、事跡感人,官兵聽後紛紛&&要像老兵們那樣,敢於衝鋒、勇於攻堅。

    雕塑不語,教育無聲。該部政委趙全紅告訴記者,這些軍事雕塑承載了中華民族許多優良傳統,猶如一個個活教材,為導彈工程兵理想信念、戰鬥精神、核心價值觀和人文底蘊等培養提供了養料,在潛移默化中滋養了官兵。

   1 2 3 4 下一頁  

集成閱讀

熱點推薦

頻道推薦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01181278265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