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首頁
盛會新風 中國表情
2012年11月15日 08:13:05
來源: 人民日報
【字號: 】【列印
【糾錯】

  讓議題更深入

  “報告已經印發給各位代表,請各位代表審查。今天我就不念報告全文了,集中講一講報告的要點。”十八大開幕會上,胡錦濤同志幾句開場白,讓人如沐春風。大會一開幕,就給人以務實之感。

  連日討論中,大家對報告的務實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北京市委常委、公安局長傅政華代表説:“十八大報告高瞻遠矚,對新形勢下舉什麼旗,走什麼路,以什麼樣的精神狀態,朝著什麼樣的目標邁進等重大問題作出了新的理論概括,同時又緊密聯繫實際,是一個客觀實在、求真務實的報告。”

  在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開放日活動中,每個代表的發言時間都被壓縮,以便讓更多代表發表看法,讓更多媒體提出問題。會風體現作風,作風影響黨風。十八大讓求真務實的形象更突出。(周舒藝)

  自信

  讓應對更成熟

  “各位記者朋友,今天對我的回答還滿意嗎?”集體採訪結束後,河南省水利廳廳長王樹山代表站了起來,笑問在場記者。房間內片刻安靜,繼而爆發出輕快的笑聲:“滿意!”

  在長達一個小時的“攻防戰”中,境內外媒體頻頻拋出“怪招”、“險招”,王樹山沒有避而不答,也沒有避重就輕,而是結合本職工作,用準確的數字和恰切的事例,一一化解。

  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胡春華代表直面並坦誠回答記者對群體性事件的質疑;環保部部長周生賢代表主動提醒媒體:“你還沒説PX問題呢!”一次次互動,距離拉近;一次次溝通,共識達成。發展的問題,無需掩蓋;解決的途徑,成竹在胸。(智春麗)

  開放

  讓形象更真實

  “今天外國記者來得很多,就把最後一個提問機會給他們吧!”十八大第三場記者招待會,吸引了200多名中外記者參加,大會主持人把最後一個提問機會給了一位澳大利亞記者,國內媒體則沒有得到提問機會。這種場景在四場記者招待會和四場集體採訪中多次出現。

  開放,成為十八大鮮明的特點。來自110多個國家和地區500多家媒體的1700多名境外記者採訪了大會,中外記者總人數超過2700人,比十七大時增加了約40%,在黨代會歷史上,記者人數首次超過代表人數。

  開放的中國,從容回答世界的提問,回應群眾的關切。正是在一場場對答中,外界對中國的發展更加了解,中國形象也更加真實。(楊雪梅)

   創新

  讓溝通更密切

  13日下午,家在廣西南寧的王雪準時守在電腦前,收看正由人民網“中國共産黨新聞網”直播的以“中國的司法公正”為主題的網絡訪談。“以前只能被動地聽,而現在可以直接問;以前發布會多是媒體代表提問,現在我們可以提自己關心的問題了。網絡訪談這種新方式非常棒!我感到黨和人民群眾更近了。”王雪説。

  在數千裏之外的北京,人民網記者羅旭正在準備提問的問題。網絡訪談涉及的都是人民群眾關注的話題,因此在網上引起了廣泛關注。網友們踴躍留言、提問、發表觀點。新平臺,新方式,讓黨和人民群眾的溝通更密切。(于洋)

  坦誠

  讓作風更扎實

  “書有未曾經我讀,事無不可對人言。”採訪十八大,感受頗深的莫過“坦誠”二字。

  十八大報告裏,隨處可以見證坦誠: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和問題,環境污染嚴重、生態係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四種考驗”與“四種風險”……不回避矛盾,不諱言困難。這就叫求真務實。

  開放日裏,更覺坦誠,代表們暢所欲言,該提建議提建議,該呼吁的就呼吁,談得具體、深刻。一位湖北基層代表問:“報告裏講了要扶持農村,貧困山區殘疾人的生活補助能不能提高些?”內蒙古團開放日,外國記者競相提問,代表們坦誠作答,連“敬業”的外媒都深為感動:“今日中國,坦誠相對,不再懼怕任何刁鑽的問題。”

  坦誠,不僅僅是一種風度,也是一種自信,自信為坦誠提供了基礎;坦誠不僅僅是自信,更是一種進取:有困難不諱言,有問題不掩蓋,因為我們正在解決的路上!(李智勇)

  民主

  讓參與更踴躍

  作為十八大新疆團的“跑口記者”,我參加了11月10日下午的分組討論。會場上各位代表爭先恐後搶著發言的氛圍,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那天下午的討論開始後,和田地委書記閆汾新代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主任巴哈爾古麗·賽買提代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黨委書記彭家瑞代表先後發言,都是一個發言剛結束,馬上就有好幾個人同時舉手。新疆生産建設兵團農九師一六一團九連的“馬背醫生”梅蓮代表説:“我要求發個言,説説團場職工的心裏話。”獲得同意後,她不疾不徐念起自創的“順口溜”,朗朗上口的句子描繪了新疆的進步與發展。

  其實,在十八大各個會場上,黨代表們充分發揚民主,從討論文件到醞釀人事,認真履行職責,充分行使黨內民主權利。“十八大是中國發展的新起點,也將同時掀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新篇章。”一位代表這樣説。(楊明方)

分享到:
( 編輯: 丁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