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首頁
十八大前瞻:微電影讓中國公眾享有更多自由表達空間
2012年11月07日 11:28:07
來源: 新華網
【字號: 】【列印
【糾錯】

  新華網北京11月7日電(記者趙穎 楊春雪 遊瀟)盡管宿舍已熄燈,唐潔躺在床上卻毫無睡意——他腦海裏滿是正在攝制的微電影。

  這位重慶工商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四年級的學生,已經和同學一起自編、自導、自演了5部微電影。其中,描寫大學生情感和求職艱辛的作品《90後》在視頻網站播出後引起了網友和媒體的關注。“我希望影片展現出90後是有夢想、敢擔當的一代。”唐潔説。

  微電影是在電影藝術基礎上衍生出來的具有完整故事情節的小型影片,主要在網絡、手機等多媒體平臺播放。與傳統電影相比,微電影時長在幾十分鐘以內,制作周期短,投資少,傳播快捷且互動性強。

  “由少數人壟斷的影視時代已經過去。”北京電影學院教授陳山説。科技發展和準入門檻的降低讓思想表達更為自由,受眾不再是“你拍我看”的被動角色。

  “中國電影是社會經濟文化躍進的相伴物。”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院長周星説。

  自19世紀末傳入中國後,電影受到本國社會歷史演進和外國電影全球化的深刻影響。新中國成立初期,電影更多為政治服務,文革時期更是出現了極端特殊的形式——“樣板戲”。新時期,在解放思想、改革開放的大環境下,電影理論和創作都空前活躍。2003年,國家出臺新政,終結了只有16家電影制片廠才有資格拍電影的歷史。

  “進入21世紀,中國電影經歷了從計劃經濟獨語時代到大眾話語喧嘩的根本轉變。電影已經成為國家文化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周星説。

  去年舉行的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繪制了一幅雄心勃勃的藍圖。輿論認為,2012年11月8日召開的中共十八大,將制定更加有效的方針措施,來打造中國的文化軟實力,為公眾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糧,並在國際社會競爭與合作中贏得更多尊重與話語權。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電影呈現出了多元化的探索和具有更多個性的創作景象。商業電影開始“走出去”,中式大片在與外國影片的激烈角逐中逐漸嶄露頭角。

  2002年,中國電影票房收入為8億元,其中國産故事片産量僅80多部,票房為2億元。2011年,電影票房收入超過131億元,其中國産電影數量達到791部,産量僅次于印度和美國,票房佔收入總額的一半以上。

  不過,在電影市場回暖的同時,人們也對電影的過分商業化提出了質疑。內容貧乏、思想蒼白、敘事破碎,成為制約國産電影發展的主要瓶頸。

  電影創作日益多元和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百姓對一些藝術平庸的“主流電影”的不滿,催生了微電影這一新的傳播形式。2010年走紅的《老男孩》和《一觸即發》被業界認為是開啟了中國微電影大門的經典之作。微博的普及和視頻網站的發展進一步掀起了微電影制作的風潮。

  目前,微電影大致包含由普通網民或影視相關專業學生制作的作品,以及專業團隊為某品牌量身打造的商業微電影。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9月底,中國互聯網網民規模已達5.5億人,普及率為41.1%。瀏覽視頻網站的人數增至3.63億人,手機視頻用戶接近5000萬。

  “這一新興的傳播載體為大量年輕的影視創作者提供了機遇,也能為傳統電影輸送人才。”盛大網絡旗下影視公司華影盛視首席執行官趙雨潤説。

  去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中指出,要加快發展文化産業,加快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積極運用高新技術手段推動形式創新,催生新的文藝品種。

  在美籍華裔跨文化導演程娟看來,微電影契合了這種改革創新的要求。“微電影正嘗試用傳統電影的藝術手法濃縮社會發展,迎合公眾文化取向。這是中國電影百年發展過程中新的文化形態。”她説。

  唐潔最近正在構思一部名為《圈養》的微電影,以反映高校畢業生離開保護傘自食其力所面臨的諸多困難。“進入社會後容易被房子、人際關係等怪圈所禁錮。我想以此片提示同齡人。”他説。

  “好電影要反映社會問題,揭示社會矛盾,引發人們思考。這應該是中國微電影未來的發展趨勢。”唐潔説。

  實際上,微電影的漸然興盛,已經成為中國文化和社會變遷的一個縮影。這也使得人們對十八大後中國的進一步全方位改革充滿期盼。樂觀地看法是,中國將逐漸成為一個更包容、更有活力和創造性的社會。

  “微電影凸顯了草根的原創力量和全民參與的魅力,人人都有發言權了。”程娟説,“微電影要有大電影的情懷,應將小思考反射到大視野中,將中國新形象用影視的手段傳達給世界。”

分享到:
( 編輯:劉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