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稱,午餐時間快到了,李歡歡肚子餓了。但身為廣告文案的她並沒有離開辦公室,前往附近的美食廣場解決午餐,而是拿着自己的手機用外賣軟體下了一單。這個簡單的過程已經成為她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據英國廣播公司網站10月11日報道,在其他很多國家,應需配送——尤其是外賣——已經成為一項標準服務。而如今,從民宿到拼車,似乎有數不清的手機應用都在爭相滿足消費者各種苛刻的需求。但中國消費者及其使用的各種應用卻將這種概念推向了新的高度。
如果李歡歡快要遲到了,需要一輛出租車,她就會使用滴滴出行叫一輛車,這是中國人開發的一款與優步類似的應用。但如果她需要按摩師、家庭廚師甚至居家保姆,又該怎麼辦?沒問題,與很多中國人一樣,她只需要打開手機即可享受這些服務。越來越多的應需服務正在她的指尖上誕生。
得益於精通科技的中産階級的不斷壯大,加之在線零售商和服務提供商提供的大幅優惠,中國人對這些應用的需求遠高於西方人。而一款中文應用所能接觸到的用戶總數也達到了全新的高度。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官方數據,截至去年6月末,中國網民總數約為6.88億。而在這些網民中,約有9/10都使用智能手機上網。
提升便利
中國大陸將這種模式稱作O2O(線上到線下)——用戶可以在線訂購産品和服務,然後在家裏或辦公室裏享受服務。高額的産品補貼、智能手機的廣泛普及以及先進、易用、安全的移動支付的出現,共同促成了這個行業的快速增長。這些應用很多都能夠使用微信或支付寶等熱門服務完成支付。
位於上海的中國市場研究集團分析師萬雨辰(Wan Yuchen)&&,中國的勞動力和物流成本也低於其他發達市場,使得提供應需服務的成本大大降低。她&&,這有助於降低價格,並與實體店展開競爭。例如,中國的外賣服務經常展開促銷,並提供免費送餐服務。事實上,標準外賣服務的平均費用通常在1美元左右。
在中國O2O市場發展初期,主要是外賣、零售和專車公司引領風潮,這一點與歐洲和美國市場相同。
創造就業
萬勇&&,中國的應需生活服務領域剛剛開始走向成熟,而隨着中國消費者越來越富裕,加之企業逐漸改進産品服務,這一領域未來兩年還將繼續快速發展。
從中受益的不只是消費者。小企業主和自由職業者也都因為可以接觸到更多的消費者而從中獲益。
隨着中國智能手機普及率的增加,用戶的消費習慣也在隨着這一趨勢發生相應的變化。在上海擔任廣告文案的李歡歡&&,應需服務應用已經改變了她這代人的購物方式。
“如果我媽媽餓了,或者想買件新衣服,她可能到附近的餐館點餐,或到附近的商場購物。”李歡歡説,“如果換成是我,我會通過手機完成所有事情。”

在杭州拍攝的一手機上安裝的網約車軟體圖標。新華社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