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2 06/ 13 18:01:14
來源:新華網

TikTok助力非物質文化遺産海外走紅

字體:

  新華網北京6月13日電(記者 冉曉寧)非遺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隨著全球化的日益加深以及各國間的交流不斷加強,越來越多外國人開始了解和學習中國非遺文化。

  近日,文旅産業指數實驗室發布2022年非物質文化遺産(以下簡稱“非遺”)在海外短視頻平臺上(以TikTok為主要數據分析源)的影響力報告。報告顯示,TikTok上非遺相關內容視頻播放總量目前逾308億次。

  截至2021年9月,TikTok全球月活躍用戶超過10億,是海外最有影響力的短視頻平臺之一。報告基于TikTok平臺公開數據,依據非遺相關視頻在TikTok上的播放總量,整理匯集高熱度非遺類視頻的數據及內容,分析研究中國非遺在國外的傳播效果及影響。

  作為熱門的海外社交平臺,TikTok上有大量的非遺傳承人以及愛好者自發地分享中國非遺文化的相關內容,在高讚視頻下方的評論區裏,來自各國的網友用不同種類的語言表達了對中國非遺文化的肯定和熱愛。

  在熱門中國非遺文化中,“武術”熱度最高,TikTok上視頻播放次數達222億。不同門類下的中國非遺在海外均受到不同程度的關注,網友關注的分布比較均衡。

  中國民俗備受海外網友關注

  以民俗非遺項目“春節”為例,在海外,各種中國春節元素活躍在TikTok上,與春節相關的視頻播放量超過46億次,一派共用中國節日的歡樂氛圍。

  2022年是農歷虎年。為了慶祝中國虎年,法國糕點師Amaury Guichon用巧克力做出了一大一小兩只老虎。大老虎雙目圓睜、張口咆哮,充滿百獸之王的霸氣。小老虎坐在一個金光燦燦的中國銅板上,銅板上還用中文寫著“新年快樂”四個大字。從流動的巧克力液,到栩栩如生的老虎,這項手藝獲得了近5000萬次播放量,不少網友表示看呆了。

  除了沿襲中國的過年習俗,不少地區還把中國春節過出了自己的特色。

  來自東南亞的網友@joaanclaire介紹當地一種特別的習俗:“豐收碗”。人們在碗底堆滿一層厚厚的生糯米,沿著糯米放置12顆熟雞蛋,代表新年的12個月。此後,在豐收碗的正中間放入8枚硬幣,寓意全年財源滾滾,硬幣裏再放一個橘子,象徵吉祥福氣。最後再把一疊紅包插入碗中,便是一年的好豐收。這則視頻播放量超過470萬,逾30萬網友點讚表示“學到了”。

  在海外新媒體的研究中發現,能夠引發關注度的主題,除了具備視聽觀賞性、文化共通性、創意新奇性等因素之外,往往還伴隨“高參與度”這一特徵。在高熱度非遺中,武術、春節、微陶、龍舞等相關話題下,存在著高參與度的兩大現象:一是互動交流性強,二是視頻創作者眾多。

  互動交流性,體現在網友可進行點讚、評論、分享等一係列交互操作,而不僅僅是自己欣賞的獨樂樂。一定程度上可以通過視頻創作者的個人主觀努力來達成,比如優化創作方式、積極響應網友互動等。

  作為極具色彩衝擊和視覺動感的中國民俗表演,龍舞在外網大受歡迎。在TikTok上,龍舞相關視頻播放量超過3000萬次。

  一些外國友人不禁躍躍欲試,其中來自烏克蘭的Aleks Kost發布了他在武漢跟阿姨學龍舞的視頻。

  來自多哥的留學生奧斯汀舞龍的視頻也一度走紅。奧斯汀表示,自己通過舞龍結交了許多中國朋友,更加理解了中國和中國文化,也重新理解了自我。

  對此,網友@deathcoentertainment認為,親身體驗也是欣賞文化的一種方式。

  海外新媒體的數據和案例分析顯示,個人效應的影響因素不可忽視。其中既包括全球知名度高的明星,也不乏原本籍籍無名的素人。李小龍、成龍等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武術明星目前為止帶來了20多億次的視頻播放量,大量展現兩人不凡身手的視頻在TikTok持續形成爆款,直接推動了中國武術的話題熱度。

  很多外國人都是通過電影認識的中國武術,李小龍、成龍等一些電影演員將武術帶向了世界各地。目前,#jackiechan(成龍)話題下,視頻的總播放量超過22億次。#brucelee(李小龍)話題下,視頻播放量也超過了22億次。

  在一段成龍1996年作客美國脫口秀節目《柯南秀》的視頻裏,主持人柯南·奧布萊恩為了活躍氣氛,在成龍面前秀了一頓拳術,成龍微微一笑豎起大拇指,隨後突然一記飛踢,腳尖恰好停在柯南面前。柯南頓時驚呆了。

  這條視頻在TikTok的播放量超過3770萬,點讚300萬次。網友們讚嘆成龍是功夫傳奇,表示不要輕易在傳奇面前班門弄斧。

  中國古代科技文明得以發揚光大

  中國古代的科學文化燦爛且豐富,科技成就遍布農學、醫藥、建築等領域。然而,很多人對中國古代科技文明的印象還僅僅停留在四大發明。隨著TikTok上榫卯和針灸的走紅,源自中國古代的科學文明逐步刷新了海外網友的認知。

  在TikTok上,最熱門的一條視頻播放量高達5250萬。創作者演示了如何利用榫卯構造將兩塊木構件牢牢結合在一起。另一位創作者@hanfupage展示了如何不用一顆釘子蓋房子、做家具,這段視頻獲得了770萬播放。評論區海外網友紛紛表示,“中國人實在太有才了!”、“這是真正的工匠精神!”

  除了展示中國木藝結構的精巧外,這些短視頻也為榫卯結構做了“正名”:在海外,為了方便理解,有人將榫卯構造稱作“中國版樂高”。但仔細看過榫卯構造的視頻後,不難發現,這種傳統的木造結構蘊含著中國傳統力學、數學、美學和哲學的智慧,嚴絲合縫,牢不可破。其設計思路遠比樂高要更加精巧復雜。一些錯誤觀念也被糾正。

  2021年曾有媒體報道,中國榫卯技術被韓國以“大木匠”的名義申遺。一時間在海外,許多人形成了錯誤的認知,以為這種木工技藝是韓國或者日本所有。

  在TikTok上,網友@skifulcraftsman科普介紹榫卯,獲得了超250萬播放量。在評論區裏,一位日本朋友評論:“我以為這個工藝只有日本的宮殿木匠才會,沒想到其他國家也有這種技術。”很多人出來糾正他的想法:“這項技藝是從中國傳來的”、“我笑了”、“在古代中國就有啦”。

  在大量視頻裏,中國非遺手藝人在制作、表演過程中展現出來的精益求精、追求極致、堅守傳承的匠人精神得到了廣大海外網友的認可。在網友轉發、評論留言裏,都能看到類似“中國匠人”、“藝術品”、“匠人精神”的詞匯出現。

  非物質文化遺産是民族發展千百年的智慧沉淀,練就非遺技藝,對傳承人的智慧天賦、堅毅心性都有極高要求。然而,對非遺的傳承發揚而言,潛心鑽研技藝與弘揚文化智慧同樣重要。脫離受眾的非遺,將逐漸失去生命力。隨著短視頻等新興媒介的出現,這個問題迎刃而解:在TikTok上,就有這麼一批手藝人,每天依然沉醉于鑽研技藝,畫面卻傳播到了全世界,吸引了海量網友圍觀。隨著短視頻與直播的技術應用與普及,在TikTok上能夠將匠人們的生活、非遺制作場景、工藝流程等,直觀真實地展現在觀眾面前,相比傳統的文字、廣播、長視頻等,短視頻、直播的在場感、真實感更強,同時能給予觀眾更深入的交互體驗。

  制陶是中國的標誌性傳統手藝,微型陶瓷是其中一個比較特殊的品類。

  制作一件微陶,師傅要用手指代替手掌來雕琢陶坯,在特制的迷你拉坯機上,利用指腹力度的變化,一步一步找重心、開孔、塑型,烘幹後上釉燒制。

  通過TikTok,手指頭大小的花瓶、杯碗走紅海外。這種脫胎于傳統制陶的創新工藝,讓外國網友大開眼界。據不完全統計,中國手藝人制作微型陶瓷的視頻在TikTok播放量已經超過1.5億。

  景德鎮陶藝師傅王文化,是TikTok上微陶工藝的代表人物。

  作為一名80後“景漂”,王文化的理想是做出世界上最小的瓷器。為此他自己研制了一臺迷你拉坯機,竹簽、鐵絲、鋼釘等都是他的工具。他最小的作品,直徑僅有2毫米,輕到一只蒼蠅也可以抓住。

  王文化微陶的視頻,在TikTok上單支最高獲得了4500萬播放量,並吸引了上百位達人爭相合拍。

  此外,其他非遺文化也在TikTok上被海外網友津津樂道,如川劇變臉視頻播放量超過1500萬次、端午節視頻播放量超過2700萬次等等。

  當前,越來越多的外國網友通過小螢幕看到中國的傳統文化。非遺制作場景、工藝流程等,直觀真實地展現在了觀眾面前,一些民間非遺達人和他們的匠人精神也被更多海外觀眾所知曉;海外愛好者也通過短視頻成為了中國非遺傳統的信使,通過生動有趣的記錄和互動傳播著中國非遺。

  全球范圍內,短視頻都是一種新的內容形態。利用短視頻這一創新形式解碼中華傳統文化,使非物質文化遺産在視頻中“活起來”,中國的傳統工藝乘著TikTok出海,以最直觀的短視頻形式,抹掉語言障礙,消除文化折扣,打破意識偏見,在世界各地落腳。

【糾錯】 【責任編輯:鄭偉 】
閱讀下一篇:
01016012000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737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