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正確的偶像觀始于不盲從
2020-11-03 09:11:23 來源: 中國教育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圖集

  “我們成為偶像的目的,是更好地消除青年人對偶像的盲從。”如此充滿辯證色彩的話,又出于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之口,自然很容易引來熱議。縱觀鐘院士近日在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發言的前後語境,可見他對于年輕一代尤其是有志于從事科研事業的莘莘學子的激勵和告誡:不必盲從偶像,而破除盲從偶像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己也成為偶像直至超越偶像。他在發言中還強調,要“通過偶像學到他們對問題的看法,更多地問問為什麼”,即多學習他們的治學方法,保持獨立思考和質疑精神。

  人類數百年來在科學技術上的突飛猛進,均建立在後輩科學家對前人成果的開拓基礎之上。倘若僅有膜拜與盲從,難免會導致科學技術發展緩慢乃至停滯,後來的科技工作者也只能拾前人牙慧,空發“高山仰止”的慨嘆。作為新時代的青少年,既要有向偶像學習的志向,也要有趕超偶像的志氣。我們更希望看到的,是當代青少年沿著偶像們開辟的道路,繼承其精神衣缽,在興趣的驅動下,積極主動投身科學事業,用科研成果的“青出于藍”向偶像致敬。

  教育學研究表明,人在成長過程中會一直不斷地尋找偶像,從最初的父母到老師,再到後來各個領域的名人乃至偉人。“偶像崇拜”在本質上是希望成為更好的自己,是個人理想和願景的現實投射,對于個人成長有一定積極意義。但正如鐘南山院士指出的,倘若對偶像的崇拜趨于盲從、迷信,把偶像的一言一行當作金科玉律,那麼這種偶像崇拜就走向了反面。

  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不僅讓以鐘南山院士為代表的科學家和醫療工作者成為全民偶像,社會上更是掀起一陣“科學熱”和“科學家熱”。有學者研究發現,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青少年偶像崇拜文化呈現出由“趨于同一”向“多元小眾”、由“單向接受”向“雙向互動”、由“精神內塑”向“物化消費”轉變的趨勢。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2012年開展的一項大規模調查發現,近七成中小學生最崇拜的偶像是文體明星;北京師范大學2018年發布的《全國家庭教育狀況調查報告》顯示,中小學生最崇拜的人是“父母”,之後是“老師”和“科學家”。不難發現,青少年崇拜的偶像處在動態變化中,且與社會大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

  如今,視科學家為偶像的風氣在青少年群體中日熾,我們欣喜之余也要反思,青少年對科學家的崇拜是否僅為淺層次的情緒共鳴?他們對科學家從事科學研究的真正價值、科研工作的艱苦是否有清醒的意識?我們固然不能對青少年偶像觀的進步有太高奢求,但身為家長和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運用好這一難得契機,引導青少年循著視科學家為偶像這條思路進行更為深入的思考,促進青少年的健康發展,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偶像觀。家長在家庭教育中也要以多種形式開展好“偶像教育”,幫助孩子正確看待偶像。

  青少年群體的偶像觀,折射出的是一個時代的價值取向,並潛藏著一個國家和社會未來發展趨勢的密碼。從這個層面而言,當下把科學家視作偶像的青少年日漸增多是一件幸事,説明正向的價值觀念正在匯聚和累積,但也離不開教育者的有效引導,從而讓他們對未來的美好憧憬真正變成現實。(作者係媒體評論員)

【糾錯】 責任編輯: 郭亞麗
載入更多
天山腳下稻花香
天山腳下稻花香
金秋菊花香
金秋菊花香
秋日海岸
秋日海岸
秋日海上魔鬼城
秋日海上魔鬼城

010160110000000000000000011100001210869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