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在其官網公布了《關于2019年擬批準設置高等學校的公示》,公示名單涉及11所高校。此次公示通過後,如不出意外,將有4所高校由“學院”更名為“大學”,4所高校由“獨立學院”轉設為獨立設置的本科學校,以及3所高校由專科升格為本科學校。
大學改名年年有,且年年都是輿論熱議話題,這不是什麼稀奇事。不過,今年的大學“改名潮”與往年相比,還是有一點不同。據細心的媒體觀察,今年進入教育部“擬批準設置高等學校”公示名單的高校僅有11所,約是去年的四分之一,也是近幾年的數量低點。這樣看來,大學改名的相關要求的確越來越嚴格了。
其中原因不難理解。早在2017年,教育部就印發了《關于“十三五”時期高等學校設置工作的意見》,其中提出,要堅決糾正部分高等學校貪大求全,為了更名、升格盲目向綜合性、多科性發展的傾向,嚴格依據標準審批“學院”更名“大學”。在這樣的背景下,大學改名收緊,便是理所應當之事,也有助于相關大學科學理性規范發展。
讓大學“改名潮”回歸理性,這沒什麼問題,但也要帶著辯證思維去看待輿論場反對大學改名的聲音。近20多年來,全國近2000所高校中,有近一半改過名字。面對這種大學改名熱潮,很多人認為,大學改名沒那麼重要,與其在此費盡心力,不如扎實練好內功,搞好科研水準,還有人拿“麻省理工學院”來對比,並呼吁中國的學院向其看齊。
這樣的話乍一看好像有道理,但一定程度忽略了現實生態。大學“改名”,本身就是基于自身相應實力提升而實施的,要知道教育部對大學改名已有相應要求指標,一所學校通過自身努力達到相應的要求指標並成功改名,沒什麼好質疑批評的,應該給予基本的理解和尊重。
當然,大學“改名潮”確實需要降溫。對大學改名還需要更嚴格規范,而相關大學本身也應該戒驕戒躁,不以“改名”為目的,應以“改名”為契機,為學校良性健康發展保駕護航。説到底,正確認識改名,深挖改名的意義,才是正解。
大學“改名潮”背後,最重要的問題,還是“資源不均衡”的痛。既然改名能一定程度緩解相關大學優質資源欠缺的問題,那這一通道理應繼續存在,退一萬步講,大學本身也應該有自己正常的上升通道。至于大學“改名潮”降溫的訴求,還可有更具體的疏解之法,也就是教育部所提的切實引導存量高等學校把精力和資源用于特色學科專業建設與內涵發展上來。
説白了,如果未來各大高校更注重往特色學科專業發力,把學校和專業搞“精”,名聲也能遠播,也能實現相應資源的集聚。與此同時,學院和大學的所謂差別,也能逐漸轉換成各自特色優勢,使得高等學校不真正為一個名字所牽絆,也讓改名回歸正常化。(默城)
-
大學排行榜如何提高專業性與公信力
排行榜機構認真對待排行的專業性、公信力,積極發揮第三方評價作用,高校認真對待自身辦學,重視辦學內涵發展,堅持自己定位,不迎合排行榜,這才是正道。2019-01-31 08:43:01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品質發展,怎麼消除“遊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用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