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別輕易在“陪伴”和“啃老”之間畫等號
2019-04-12 09:16:44 來源: 北京青年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如今“啃老”被網友細分出了一種類別——“陪伴式啃老”,指子女表面上看是在老人身邊生活,似乎能更多地照顧老人,實際上自己的吃穿住行全都依靠老人。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02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77.3%受訪者身邊有“陪伴式啃老”現象,63.4%的受訪者認為以陪伴為借口依賴老人生活是不孝。解決老人缺乏精神寄托的問題,70.5%的受訪者建議子女幫父母找到更好的生活方式。(4月11日《中國青年報》)

  據説,一些“陪伴式啃老”的人,常把自己的行為美化成“常回家看看”,因此感到心安理得。“陪伴式啃老”成為了話題,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絕非偶然,而一個“啃”字,已然清晰表明瞭很多人的態度。不過,很多問題一旦標簽化,也就可能走向簡單粗暴,而走進豐富的現實,可能會有不一樣的認識。

  這裏不妨講兩件事。有一位算是成功人士的朋友,父母住在老家的城市,而自己在另外一座城市,由于工作忙,平時很少回去,于是只好通過給錢來“自欺欺人”,但父母都有不算低的養老金,並不需要他的錢。朋友父母樓下住著一對老夫妻,有兩個孩子,已經成了家,收入都不怎麼樣,老夫妻每天都把飯菜做好,等兩個小家庭過來。每天看到樓下一大家其樂融融,朋友父母十分失落,有一次感慨:看起來你們比人家孩子有出息,可我們真有人家幸福嗎?

  另一件是我親身經歷的事。有一天,我在一個街角遇到一個跌倒的老人,連忙把老人扶起來。看到老人跌得不輕,就跟老人説給家裏打個電話,好把他接回去。老人半天沒有吭聲,最後告訴我,家裏只有老伴,精神不是很好,而自己的孩子在美國,一年回家不到一次,實在不知道給誰打電話,打電話除了給他們添堵,其他沒用。老人講著講著動情了:説起來孩子很優秀,可是還不如孩子很一般,哪怕就是啃老,也比現在強。

  這就是豐富的生活。當我們把啃老悲情化時,其實老人們未必就這樣想。誠然,可憐天下父母心,父母們都會望子成龍,但有一天孩子們展翅高飛離開時,他們會有深深的失落。當他們老了,需人照顧時,孩子卻遠在天邊,那種感覺更是難以形容。相對于遠離,“啃老”反易接受,對于那些陪伴在父母身邊的,陪伴本身就是最大的意義。

  當然,啃老是不對的,在主流價值裏無論如何不能得到承認,但也要看到,所謂“依靠老人”,並不一定等于啃老。中國父母對于子女大多是傾其所有式關愛,哪怕子女已經長大了,在父母眼裏依然是孩子,他們仍然想給孩子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當這種幫助超過了老人的能力,違背了老人的意願,就是啃老;反之,老人提供的幫助,在能力范圍內,也是自己願意的,還從中找到了價值和快樂,則很難稱為“啃老”,不能隨意貼上不道德的標簽。

  若以“陪伴式啃老”的標準來看,我們今天似乎處于一個啃老無處不在的時代。在道德上,當子女成年後,應該獨自挑起生活重擔,反哺父母養育之恩,可在現實中,又有多少子女,能夠不要父母幫助而獨自面對工作和生活的壓力?當我們譴責別人時,不妨想想,自己又為父母做了多少?

  別輕易在陪伴和啃老之間畫等號。社會是復雜的,老人的需求也是十分微妙的,在談論養老話題時,更應該走近老人的身邊,去問問他們真正關心什麼、需要什麼,而不是對著螢幕揮舞大棒。有人建議子女幫父母找到更好的生活方式,這是一個很好的建議,只是在現實中,又有多少子女能夠做到? (喬杉)

+1
【糾錯】 責任編輯: 張倩
相關新聞
  • [及時點]拒絕“啃老”不能止于立法
    拒絕“啃老”不能止于立法,下一步還應繼續強化落實和完善細化法律法規,從勸誡、倡導、約束等多方面著手綜合治理,讓“愛老敬老、拒絕啃老”成為社會共識,讓每一位公民都可以自覺承擔起贍養老人的責任。
    2019-01-07 14:48:33
  • “精神啃老”何嘗不是啃老
    “精神啃老”的背後其實是一批“襁褓青年”,他們永遠長不大,這才是該關注的地方。別把自己的精神壓力轉嫁給父母的黃昏。
    2018-04-09 09:20:34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鐵軌上的“家”
鐵軌上的“家”
一片茶葉凝聚一個村莊
一片茶葉凝聚一個村莊
人類首次“看見”黑洞
人類首次“看見”黑洞
春花爛漫時
春花爛漫時

010160180000000000000000011101191124356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