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副教授轉行做快遞網點老板,沒必要大驚小怪
2019-03-01 09:33:17 來源: 新京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副教授轉行做快遞”受熱議,本質上也是網友的一次“表錯意”。這樣的職業流動再正常不過。

  教了25年英語的副教授,卻轉行做起了快遞?近日,杭州46歲的“前教師”江賢俊火了。

  據多家媒體報道,江賢俊曾是杭州某大學副教授,2017年卻跳槽做起了快遞行業。關于轉行,他認為是做了“一次依從內心的抉擇”。他稱自己上課時,絕大多數學生都在睡覺玩手機,做快遞雖忙碌,但卻得到了大家的尊重。

  此事在微博上迅即引發熱議,“學生難教”“高校教師薪酬結構”等話題也由此被帶進輿論場。而支撐這些討論的,無非是江賢俊看似有違“人往高處走”的情勢,和極具爭議的跳槽選擇。

  在很多人看來,“副教授”和“做快遞”之間,存在一道難以逾越的社會地位、教育背景上的鴻溝。拋開收入等現實因素,大學副教授通常意味著要付出長時間的知識儲備,而江賢俊主動脫離“副教授”的身份標簽,轉而去做進入門檻較低的快遞行業,看上去確實讓人費解。

  但細讀新聞就會發現,江賢俊雖然確實是在做快遞,但做的並不是風裏來雨裏去的快遞小哥,而是接父母班,做起了一家快遞網點的小老板。早在開這家快遞網點之前,他就做過些別的小生意,光是藥店就開了好幾家。而媒體故意用含糊的“做快遞”,將快遞員與網點老板混為一談,顯然有制造噱頭之嫌。

  結合其從業經歷,再把當事人説法“高亮突出展示”,就能明白:江賢俊從副教授到轉行做快遞,對他而言,只不過是一次正常的職業流動。而在開放性社會,這類流動再正常不過。只是,我們在評價個體的職業流動時,太容易拿所謂的職業地位高低來評價其轉型的成敗,卻忽略了個人與前後職業的適配度,尤其是個人的職業興趣。

  拿江賢俊來説,雖然“副教授”的身份光鮮亮麗,但他做起來卻毫無成就感。他算過一筆賬,他當老師的時候,“一個教室裏50個學生,有80%的學生都玩手機、睡覺”,他認為“80%的人都不認可你,我的價值在哪裏?”……而做了快遞之後“在這裏幾乎所有人都感謝我,這多有意義”。

  更何況,江賢俊不是做快遞員,而是做小老板,説待遇差距或許也是基于臆斷的錯解。

  就像當初“北大才子賣豬肉”成了大眾笑柄,“副教授轉行做快遞”受熱議,本質上也是網友的一次“表錯意”:北大那位才子説是“賣豬肉”,其實是搞養豬創業;副教授江賢俊做快遞,做的也是快遞網點老板。這樣的職業流動再正常不過,將這炒作成“好好的副教授不做,偏要幹苦累又沒錢的差事”的社會軼事,也沒有任何社會價值可言。□伯揚(媒體人)

+1
【糾錯】 責任編輯: 馬若虎
相關新聞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喜迎 “三八”節 女職工遊故宮
喜迎 “三八”節 女職工遊故宮
愛耳護耳 從我做起
愛耳護耳 從我做起
“水墨”鹽湖
“水墨”鹽湖
新疆:接待遊客人數創新高
新疆:接待遊客人數創新高

010160180000000000000000011104851124178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