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對“中年”越來越不友好的時代。如果説“1988年出生的中年女子”“1992年生人已經正式步入中年”“油膩中年男”等説法,更多算是一種自嘲和調侃,那麼,在職場中,客觀存在的“35歲”現象卻註定讓每個人都感到不安。
35歲從何時開始成為職場中人的一道坎兒,具體已經很難考證。但是,諸多或明或暗的職場現象,卻在提醒每個人:不管你願不願意接受,那道坎兒就在那裏。比如,最具代表性的是,絕大多數公務員崗位都要求報考年齡必須在35歲以下;在大多數互聯網公司,35歲已經算得上是絕對的“老人……
對“中年人”的“歧視”無處不在的另一面,是整個社會對於年輕價值的推崇。在職場之外的文化、消費等等層面,我們都能發現,這是一個圍繞年輕人運轉的世界。在互聯網文化主導世界的今天,互聯網簡直成了年輕文化的代名詞。層出不窮的新技術、新産品、新應用乃至新“話語”,讓每個人都有一種“稍不留神”就跟不上時代節奏、被淘汰的焦慮。
過去,年長代表着一個人的資歷、威望、經驗。但現在,在快速裂變的社會中,它對應的是傳統、守舊、落後。面對年齡相差三到五歲就可能形成代溝的現實,經驗反倒成了限制一個人“進步”的枷鎖。互聯網企業的35歲以上人群的危機感,可想而知。近年來,老年群體在輿論場屢屢引發爭議,由此也可以看出端倪。
某種意義上,中國“觸網”20多年來,社會文化和商業發展的演進,就建立在不斷推崇年輕甚至討好年輕人的基礎之上。儘管這也可能讓不少人感到無奈和不適,但形勢比人強,也容易讓人産生錯覺,認為社會必然是在這樣一代代的推陳出新中向前發展。年輕人必然“前赴後繼”,前輩必然被“拍死在沙灘上”,這是過去多年現實所告訴人們的“常識”。
但是,目前的事情可能已經在起變化。頗為巧合的是,中國最著名的互聯網巨頭,像BAT都已經過了或即將迎來自己的20周歲生日。這意味着當年最早加入這些公司的員工,他們中最年輕的也都處於“四十不惑”的階段了。這部分人,除少數高管之外,目前很可能已處於互聯網企業的鄙視鏈底端,面臨着職場的天花板。
也許有人會認為,互聯網企業不像過去的國企,很少有人會在其中乾一輩子,多數人可能在中年危機到來前早就離開了。有統計顯示,亞馬遜員工平均年齡28歲,谷歌30歲,華為27歲……而整個互聯網行業,只有26歲。這個數據是否精準不得而知,但是,互聯網企業的年輕化卻是事實。
不過,隨着老齡化社會的進一步發展,一茬茬年輕人“無限”循環支撐互聯網企業所構築的“黃金時代”,或者説,互聯網公司所能夠抓住的年輕紅利,終將漸行漸遠。在這種大勢所趨面前,35歲以上“老”員工如何在互聯網公司繼續“混”下去的話題,在另一個角度説,其實就是互聯網企業將如何與35歲以上員工“和解”,並依靠整體讓不再那麼年輕的員工獲得持續發展的問題。
眾所周知,日本企業的“老化”及嚴格的科層制對於年輕人成長空間的擠壓,正越來越顯示出其弊端;但是,基於社會人口結構老化的客觀現實,中國過去多年過度推崇年輕的社會文化,以及由此強化的種種或明或暗的年齡歧視,並在此之上所形成的社會發展路徑,也到了一個不得不需要重新審視的時刻。
有預計顯示,到2030年,全球65歲以上人口將達到10億。人類歷史上50歲以上人口的數量,也將首次超過17歲以下人口。
在新的人口結構下,如何建構一種“中庸”的、更開放的社會年齡文化,在當前及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顯得越來越重要。這不僅關乎企業發展和職場文化的健康,更關係着社會的運轉效率、壓力分配等與所有人有關的大問題。較之於目前調侃“1988年出生的中年女子”,不久的未來我們可能會不得不接納“50歲的小夥子”。(任然)
-
[及時點]“中年老母”如何擺脫焦慮活出自我
廣大中青年女性要活出精彩,首先要關愛自我,正確認識自己,更好地平衡自己。而社會也應給予這一群體更多接納、寬容和關愛。2019-01-16 14:29:26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麼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