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紛紛放寒假了,很多孩子都從學校裏拿回了獎品。據新華社報道,1月18日上午,廣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獨峒鎮知了小學剛剛舉行散學典禮,學生們手拎豬肉的照片就在微信等社交媒體上刷了屏。
類似豬肉獎勵的新聞,早已經不是第一次了,就連這所小學,也有過嘗試。去年7月6日上午,知了小學就給50名春季學期期末考試成績優異的學生分別發放一公斤豬肉當作獎勵,當時也曾引發紛紛點讚。而這一次,貧困山區71名小學生每人獎勵三斤豬肉,在一片點讚中,卻出現了一些不同的聲音。
這幾天,《小豬佩奇過大年》的預告片《啥是佩奇》在網上火爆刷屏。片中的主人公,一位山村裏的老爺爺聽説回家過年的孫子要“佩奇”。這位爺爺並不知道佩奇是啥,于是開始了尋找之旅。從“佩琪”牌洗潔精,到名叫“佩奇”的女主播,村裏人給出了各種答案,但都不是孫子想要的“佩奇”。這位爺爺最後打聽到“佩奇”是只小豬,于是他根據描述中“佩奇”的樣子用灶臺用具鼓風機打造了一只可愛的豬。
有人説,看到“手拎豬肉的照片”,有一陣心酸的感覺。城裏的孩子想要的可能是一張《小豬佩奇過大年》的電影票,而貧困山區裏的孩子卻被“三斤豬肉”打動了。這種城鄉剪刀差,以及體現在孩子身上的愛好和興趣剪刀差,實在讓人無法輕松。這是不爭的現實,“三斤豬肉”與“小豬佩奇”確實有著巨大的不同,這也從一個側面證明了發展的不充分不平衡。但是,換個視角看,難道兩者就真的沒有共同點嗎?答案也應該是否定的。
在《啥是佩奇》裏,確實有著代際交流的困境,但要看到,正是因為親情力量的存在,所以才有一直打破困境的努力。這位老爺爺努力尋找佩奇的過程,包括他打造的“鼓風機佩奇”,不正是一種愛的體現嗎?因此,解讀《啥是佩奇》不要只看到困境,也要看到愛的力量存在。而現在,“豬肉獎勵”裏何嘗沒有滾燙的愛?
在很多城裏孩子的心裏,可能根本沒有“三斤豬肉”的概念,甚至有很多城裏孩子,還不怎麼喜歡吃豬肉。但對于一些貧困山區裏的孩子來説,卻可能是人間美味。這裏,並不是一味否定獎狀、筆電等傳統獎品的意義,而是想説,從“三斤豬肉”裏可以看到學校的良苦用心。看看這些孩子發自內心的笑容,就知道這“三斤豬肉”沉重的分量。這樣的一幕,很有可能永遠留存于他們心中,成為成長的記憶。
事實上,除了“三斤豬肉”之外,現在出現了不少創新獎勵。人們之所以願意給這些創新獎勵以掌聲,正是因為從中看到了學校對孩子的一片愛心。從一定意義上講,解決發展不充分不平衡問題,非一日之功,也非一人之力,但在對孩子的關愛上,卻是每個人每一天都可以做到的。在這方面,哪怕是貧困山區,也有著大有可為的空間。所以,不要輕易給“三斤豬肉”與“小豬佩奇”貼上不同的標簽,不要因為“小豬佩奇”的存在,而輕視甚至鄙視“三斤豬肉”的存在。他們之間其實是有相同之處的。
“豬肉獎勵”裏也有小豬佩奇的愛。面對“三斤豬肉”與“小豬佩奇”的並立存在,誠然我們無法在短時間內消除這種“剪刀差”,但可以在愛心上進行一種愛心連結。或許,我們應該讓那些想看“小豬佩奇”的城裏孩子知道,還有著“三斤豬肉”的存在;也可以用愛去點燃夢想,讓拎著“三斤豬肉”的山區孩子知道還有“小豬佩奇”。 (喬杉)
-
“獎勵青菜”是對現代教育的生動詮釋
如何通過“獎勵”這一環節,向學生傳遞更多更先進的教育理念,應該説是每一所學校需要思考的問題。2018-12-05 09:05:33
-
“青菜式”的精神財富是這一代學生最需要的獎勵
對于在富足環境中長大的學生,學校提供的物質激勵,充其量不過是錦上添花。在這種情況下,獎品的精神價值,反而更加值得凸顯。2018-12-06 08:52:26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品質發展,怎麼消除“遊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用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