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解決遊戲成癮 需要遊戲産業和家庭教育合力
2018-10-24 08:42:24 來源: 中國青年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不可否認,在社會上,確實存在青少年沉迷網絡與遊戲的現象。作為一個業內人士,我必須誠實地説:遊戲當然是會吸引人的。就像一本書只有能夠吸引讀者去把它看完才賣得出去一樣,讓人覺得“好玩”,願意花錢、花時間去玩,本來就是遊戲的天性。

  與此同時,也有部分遊戲公司,在實現企業目標的過程中走了歪路,採取了一些令人不齒的手段,敗壞了行業的風氣。一些中小遊戲廠商,常常在遊戲裏打色情、暴力的擦邊球,影響著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除此之外,使用欺詐手段,誘導用戶,尤其是心智不健全的未成年用戶大額付費的情況也不時發生。這些問題的存在,是“網絡成癮”“遊戲成癮”成為社會問題的直接誘因,而遊戲行業也必須著力與解決這樣的問題。

  一個行業只要發展,就會不停地遇到問題,自然就要解決問題。作為遊戲行業的一員,我認為:面對這些批評,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是應有的態度。然而,在“網絡成癮”“遊戲成癮”問題上,無良廠商的惡行起到的只是推波助瀾的作用,真正的“病根”,在于家庭教育層面。正是因為一些家長對網絡和遊戲缺乏了解,只能在盲目放任和盲目抗拒之間徘徊,而對子女缺乏正確的教育和引導,這些青少年才投向了“網癮”的懷抱。

  作為媒體人,我親身接觸過不少“沉迷遊戲”的孩子,也研究過一些社會案例。這些“沉迷遊戲”的孩子身上,往往存在一些共同點。這些孩子的家長普遍疏于和孩子溝通,其中不少人都是父母在外打工的“留守少年”。由于家長在孩子的成長中缺位,沒有精力或能力陪伴孩子成長,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自然缺乏足夠的關愛和教導。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況下,遊戲作為一種觸手可及的娛樂方式和社交方式,自然會吸引這些孩子的注意力,而他們的家長又不能及時引這些孩子以更加健康、理性的方式玩遊戲,如此一來,這些孩子難免誤入歧途。

  就算是在批評遊戲的報道中,也經常會提到,很多問題的源頭,實際上就是孩子的家庭問題。新華社的文章《警惕手機遊戲毀掉農村孩子》裏就曾寫道:很多農村孩子的暑假被手機遊戲填滿,尤其是留守兒童,其中有些孩子對記者提出了疑問:“不玩遊戲能幹啥?”面對“不玩遊戲能幹啥”的質問,我們應該做的,是通過“疏”的方式,為這些青少年提供更好的家庭教育環境和更多的文化生活選擇,讓他們“不玩遊戲也有事做”,而單純的“堵”不僅無法見效,而且還可能造成更多的次生社會問題。

  社會上有一種聲音認為,倣佛只要沒有網絡和遊戲這些“壞東西”,“網癮少年”們就會好起來。但是,這種觀點除了抒發情緒之外,對解決問題並無幫助。必須承認,確實有一些家長的能力和知識,不足以應對時代進步造成的新型教育問題,從而無法有效地教育和帶領孩子面對這個世界。努力去學習和進步,是家長們需要積極承擔起的責任,逃避不可能解決任何問題。

  對生于21世紀的新一代而言,電腦、互聯網和移動設備早已融入了他們的日常生活。只要有電腦、互聯網和移動設備,就一定會有形形色色的電子遊戲出現,這是時代的必然。未來的青少年,一定會更加密切地接觸網絡和遊戲。如果我們承認這個事實,最好的辦法就是努力引導下一代,讓他們盡可能多接觸對他們有正面影響的東西,而盡可能少接觸不健康的東西,這比逃避或抗拒有用得多。歸根結底,要解決許多青少年“遊戲成癮”問題,還是需要遊戲産業和廣大家長一同努力,只靠任何一方自己,都無法完成這項重大的社會工程。

  一方面,遊戲行業應該進一步加強自律,努力承擔起更多的社會責任。譬如騰訊,就在最近開展了一項暫名“少年燈塔”的計劃,和心理學者合作,探究遊戲中不理性消費的深層次原因,主動為青少年遊戲用戶的家長提供幫助和輔導;又如網易,目前正在和國家文物局合作,使用《我的世界》還原中國古代建築,將遊戲與傳統文化教育相結合。這些努力,有助于凈化中國遊戲産業的風氣,值得推廣和效倣。

  另一方面,家長也必須認識到,這一代青少年,是伴隨著網絡成長起來的,想讓他們隔絕于網絡,根本就是不可能的。如果家長沒有足夠的能力去帶領孩子正確認識網絡世界,最好的辦法就是去努力學習,以主動擁抱新生事物的方式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所謂“育人先育己”,正是如此。

  道理其實很簡單:在未來,作為人類文明發展的未來趨勢,電腦和網絡只會越來越緊密地和我們的生活結合。如果無法適應這一趨勢,注定被社會所淘汰。 (祝佳音)

+1
【糾錯】 責任編輯: 張倩
相關新聞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霜降秋深景宜人
霜降秋深景宜人
曬秋圖
曬秋圖
休斯敦航空展開幕
休斯敦航空展開幕
雲霧神農架
雲霧神農架

010160180000000000000000011101191123603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