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互聯網平臺靠“灌水”洗不清自己
2018-10-24 08:42:24 來源: 光明日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最近,以旅遊攻略見長的馬蜂窩被“捅了”馬蜂窩。有自媒體平臺發布文章《估值175億的旅遊獨角獸,是一座僵屍和水軍構成的鬼城?》,直指馬蜂窩旅行網涉嫌評論抄襲和造假。

  馬蜂窩方面在短暫沉默之後發出聲明,一方面承認有賬號涉嫌虛假點評,表態已進行清理;另一方面放出狠話,不容許任何個人或機構將馬蜂窩用戶稱為“僵屍”和“水軍”,要對歪曲事實的言論和已被查證的有組織攻擊行為,採取法律維權手段。

  這樣的表態,至少在普通消費者看來有些分裂。面對質疑,首先需要澄清的是事實,既然有賬號涉嫌虛假點評,那這些虛假點評的量大概有多少,來源是什麼?是少數用戶的自主行為,還是平臺的“有組織”行為?這些問題關乎企業的聲譽和行業的生態。如果在客觀存在的問題上表態含糊不清,反而重點追究起質疑者的動機,只會把水攪渾,洗不清自己,也對行業生態的健康無益。

  縱覽網上的普遍反饋不難發現,旅遊網站平臺上水軍泛濫,並不是什麼新新聞。只不過,這樣的結論此前多停留在用戶的碎片化觀感中,而非被大數據手段曝光出來。此事中,自媒體的文章有些“標題黨”,但確實提供了大量的數據和案例,除大量點評涉嫌抄襲外,馬蜂窩引以為傲的用戶遊記還存在疑似機器人賬號留言炒熱、行銷號被重推等現象。這些“有組織造假”如果是真的,那毫無疑問比指責質疑者為“有組織攻擊”的危害更大,也更值得重視。

  在“捅”馬蜂窩事件之後,不少業內人士站出來説,互聯網企業發展的早期都通過使用爬蟲或者機器採集資訊來充實評論等內容,這是平臺都在用的潛規則。或許,這倒能夠解釋馬蜂窩的激烈反應:大家都這麼幹,為什麼有人把矛頭對準我?而“有組織攻擊”的潛臺詞可能就是,這是不是競爭對手的刻意抹黑?

  就像平臺水軍泛濫成為常態一樣,人們對這些年存在競爭關係的互聯網平臺企業之間的互懟互罵,也算是司空見慣了。新業態的互聯網領域確實競爭激烈,很多商業模式類似的企業急于在短時間內分出勝負,往往不是選擇在産品、服務等方面精耕細作,而常常演變成一邊拼資本、搞擴張,一邊相互抄襲、相互舉報。當有人指出問題時,企業則更習慣于挖“幕後黑手”,反咬指責者的動機不純。而每一場混戰中,本該最有發言權的消費者,角色定位大多是圍觀群眾。

  所以,站在消費者立場來説,希望這次被“捅”的不只是馬蜂窩網站,而是整個行業的生態。所謂“灌水”潛規則應被盡快清理,企業之間通過良性競爭,給消費者提供更多、更透明的選擇。而從更長遠的考慮看,中國的互聯網企業曾被寄予彰顯新商業文明的厚望,人們更希望其不會一直沉淪于各種內耗中。

  至于批評者背後是不是真有什麼“組織”,現在還難下定論。商場如戰場,波譎雲詭有時超出我們想像。但正如前文所言,質疑者的動機和內幕並不是最重要的,重點在于“有組織水軍”這種頑疾是否存在,又該如何治理。如果馬蜂窩真能挺直腰桿,守住底線,那所謂的“有組織攻擊”只會自取其辱,也逃不脫法律懲罰。(敬一山)

+1
【糾錯】 責任編輯: 李潔瓊
相關新聞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霜降秋深景宜人
霜降秋深景宜人
曬秋圖
曬秋圖
休斯敦航空展開幕
休斯敦航空展開幕
雲霧神農架
雲霧神農架

010160180000000000000000011104861123603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