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多難之河”何以心安?——沿淮百姓依水而居新觀察
2020-10-19 16:39:27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圖集

  新華社合肥10月19日電 題:“多難之河”何以心安?——沿淮百姓依水而居新觀察

  新華社記者水金辰、劉美子

  深秋的蒙洼,依然滿目蔥綠。大堤外,三個月前兇猛的淮水如今已回歸平靜,緩緩東流。大堤內,保莊圩裏新落成的“淮上社區”正在迎接首批搬遷移民的到來。

  13棟新建的淮上社區樓房錯落有致。54歲的安徽省阜南縣王家壩鎮村民張洪海正在收拾入住不久的120平方米新房。中秋以來,他已經邀請了20多位親友為新家暖房。

  淮河,曾是中國“最難治理的河流”,歷史上平均每百年發生水災94次。新中國成立後,淮河成為第一條全面、係統治理的大河。27處行蓄洪區沿淮而設用于分泄洪水,人們居住在處于高地的莊臺。淮河流域平均人口密度是全國4倍多,莊臺的居住空間狹窄逼仄。

  張洪海曾居住在自由莊臺,但他並不“自由”。和蒙洼大部分莊臺一樣,自由莊臺空間擁擠、人居環境惡劣、污水橫流。一家六口蝸居在三間平房裏,兒子結婚時,因居住環境太差,甚至沒擺酒席。

  2018年,安徽省實施第一批行蓄洪區莊臺疏解降容工程。張洪海接到移民遷建的通知,二話沒説簽了字。此輪調整後,1204戶4830位村民將陸續從莊臺遷出。

  “保莊圩就像平原上的木盆,村莊建在‘盆底’,四周受堤壩保護。老百姓依水而居不再提心吊膽。”王家壩鎮鎮長余海闊説,“十四五”期間,王家壩保莊圩內將建設勞動密集型産業為主的就業産業園,通過三産融合帶動就業,確保搬遷移民搬得出、穩得住。

  2010年以來,河南、安徽、江蘇等省開展淮河行蓄洪區及淮幹灘區居民遷建,38萬不安全區域和莊臺超容人口得到搬離。

  300公里以外的鳳陽縣黃灣鄉蔣集村村民王勇也是搬遷政策的受益者。曾居住在淮幹灘區的他,常常受到洪水威脅,如今內遷,住進了防洪保護區。2019年,王勇實現了超10萬元的創業收入,比以前農閒時外出打工收入翻了一番。

  近年來,水利部淮委實施行蓄洪區調整建設,部分行洪區變成防洪保護區,不再承擔分洪功能。通過集中安置,黃灣鄉還地于水,人水不再相爭。

  “行蓄洪區調整的同時,我們整理河槽,擴大泄量、降低水位,既不影響淮河防汛,也為地方發展騰出了空間。”水利部淮委規劃計劃處處長楊鋒説。

  方邱湖防洪保護區內,一座集高端裝備制造、現代物流服務和綠色生態産業于一體的臨港新城正在規劃。“從行蓄洪區調整為防洪保護區,3萬區內群眾迎來發展新希望。”蚌埠市經開區臨港社區中心副主任雷善鑫説。

  依水而居,不僅要住得安心,也要生活得放心。懷遠縣城東,荊山峽兩岸山色蒼翠,波光嵐影。400多米寬的淮河主航道呈“S”形穿山逶迤向前。據記載,這裏曾是大禹劈山導淮之處。

  59歲的管鳳祥和老伴正在岸邊做著下水前的熱身。夫妻倆堅持每天到這片自然水域游泳,6年間幾乎從未間斷。

  然而在幾十年前,淮岸百姓卻“談水色變”。因水體污染,蚌埠市曾出現居民在自行車後馱著水桶全城找水的景象。

  蚌埠以壯士斷腕的決心為淮河生態治理劃下紅線。清理“十五小”、劃定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紅線、開展流域水污染聯防聯治……如今當地水質常年穩定在Ⅲ類,清冽的淮水又回來了。

  懷遠縣鐵人三項運動協會每年都會沿淮河組織半程馬拉松賽。“在這山水間運動,跑出的是滿滿的幸福感,遊出的是向往的生活!”管鳳祥説。

【糾錯】 責任編輯: 尹世傑
載入更多
天山腳下稻花香
天山腳下稻花香
金秋菊花香
金秋菊花香
秋日海岸
秋日海岸
秋日海上魔鬼城
秋日海上魔鬼城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666112663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