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文山州廣南縣蓮城鎮大山深處,坐落着一個叫落松地的小村子,這裡曾是人人避而遠之的“麻風村”。1986年,一個叫農加貴的青年來到這裡,自此,落松地有了第一位老師,也有了學校。34年來,農加貴一師一校堅守崗位,將110名學生送出了大山。現在的落松地小學,一共有7名四年級的學生,農加貴一如既往地認真履行着教書育人的職責,期盼他們打好基礎,順利升入大山外面的中學。圖為農加貴和學生們在校園裏(攝於7月25日)。(新華網 念新洪/文 趙普凡/攝)
航拍視角下,群山環繞的落松地村,其中的黃色4層小樓,就是落松地小學的教學樓(攝於7月24日)。(新華網 趙普凡 攝)
除了放假,農加貴每天都會早早地來到學校,打開校門,等待着學生們的到來(攝於7月24日)。(新華網 趙普凡 攝)
6點30分,教室裏傳出瑯瑯書聲,早讀開始了。“7個學生都很聽話,也很努力,基本沒有遲到的情況。”農加貴説。(攝於7月24日)(新華網 王俊逸 攝)
學生們早讀的時候,農加貴來到一樓的小廚房,給學生們做早餐(攝於7月24日)。(新華網 王俊逸 攝)
早餐做好,早讀也結束了,7個學生坐到小花壇旁邊,享用着熱氣騰騰的早餐(攝於7月24日)。(新華網 趙普凡 攝)
落松地小學雖然面積小,但卻在農加貴和村民們的用心打造下,草木蔥蘢、綠意盎然。每天吃過早餐,農加貴都要帶着學生們把校園打掃一遍,保持整潔的學習環境(攝於7月24日)。(新華網 趙普凡 攝)
多年來,農加貴一人擔起語文、數學、歷史、地理等多門課程的教學任務,“這一批還好,7個學生都是四年級的,之前同時帶幾個年級的學生,大的大、小的小,那才真是考驗。”(攝於7月24日)(新華網 趙普凡 攝)
文化課之外,農加貴每週也會穿插幾節體育課,帶學生們打打球,活動活動(攝於7月24日)。(新華網 趙普凡 攝)
教學生涯中,農加貴最遺憾的,就是自己不會英語,不能給學生們上英語課。為了補齊落松地小學的教學科目,當地教育部門協調周邊學校,採取“送教上門”的形式,為學生們開展英語課程教學。圖為廣南縣第三小學教師高昌香,正在給落松地小學的學生們上英語課(攝於7月24日)。(新華網 趙普凡 攝)
因為擔心學生們面對新的老師會害羞拘束,農加貴時不時地就到教室門口看一眼,並適時鼓勵學生們(攝於7月24日)。(新華網 趙普凡 攝)
課堂上,認真聽講的學生。農加貴告訴記者,剛來“麻風村”的時候,他也有過害怕、想過退縮,就是孩子們渴望知識的目光,最終讓他決定留下來(攝於7月24日)。(新華網 趙普凡 攝)
一天的課程結束,農加貴把學生們送到校門口(攝於7月25日)。(新華網 趙普凡 攝)
放學後,兩個小姑娘&&身有殘疾的奶奶做晚飯。農加貴告訴記者,落松地村的青壯年絕大多數都常年在外務工,學生們也都很乖巧懂事,放學後會&&爺爺奶奶做家務、幹農活,“但不管家裏面活計有多重,他們都會按時完成作業,第二天交到我這裡,這一點讓我很感動。”(攝於7月24日)。(新華網 趙普凡 攝)
結束一天的教學工作,農加貴關好校門,準備回家。農加貴家距離學校有十多公里,前兩年買了輛農用車,回家次數才多了起來,之前30多年的漫長歲月,他一個人吃住都在學校,大半個月才回家一趟,“家裏面基本照顧不上,還是很愧對家人。”(攝於7月25日)。(新華網 趙普凡 攝)
圖為航拍視角下的落松地村民居。任教34年來,農加貴見證了落松地村巨大的變化,村子從以前散佈在山坡上的幾間茅草房,到現在統一規劃建設有連排小平房、路燈、花壇、小廣場,通電通水、環境優美的小村寨。更讓農加貴欣慰的,是人的變化,“第一屆畢業生出去讀初中的時候,拉着我哭作一團,害怕融入不了外面的世界,後面一屆接一屆,走出了多少孩子,當老師的、當警察的、當醫生的,有出息的多得很!”(攝於7月25日)。(新華網 趙普凡 攝)
等送走這一屆學生,農加貴也差不多到了退休的年齡,儘管當地教育部門一直有招聘新老師的想法,但想要找到一個能夠扎根落松地村、讓村民們滿意的接班人,實屬不易。“如果實在招不到新的老師,只要孩子們需要我,在身體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我會一直教下去!”農加貴説。(攝於7月25日)(新華網 趙普凡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