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記者手記:跟著稻農去買米
2020-04-15 10:41:30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瀋陽4月15日電 題:記者手記:跟著稻農去買米

  新華社記者鄒明仲

  稻農可成家種的稻子,沒有一粒自己留下,去年秋天統統賣給了離村不遠的水稻加工廠。最近這些年,他和村民們像城裏人一樣買米吃,缺米了就去附近的那家廠子買回一些。

  4月中旬的瀋陽清晨,年過六旬的可成家套上一身絨衣,戴上鴨舌帽,騎上農用三輪車,從沈北新區興隆臺街道單家村出發,沿著鄉間小路,10多分鐘的工夫就來到了水稻加工廠。

  大院裏,空中飄著稻殼屑。一臺翻鬥車裝滿了金黃的稻谷,正嘩嘩地往下卸貨,高達七八米的圓筒倉,正將這一顆顆“金粒子”迅速地吸進去,經管道傳送至室內的水稻加工車間,每天,這裏可以加工稻谷200余噸。

  可成家去年秋天收獲的23畝稻子,就是經此流程加工的。他和當地很多農民一樣,與這家水稻加工廠簽訂了“水稻種植合同”,需按照其提供的稻種、肥料以及技術員的指導,統一種植、施肥、收割,加工廠對符合標準的按約定的市場保護價收購。

  “這裏的米,都是我們當地農民自己種的,施用的都是有機肥,吃得放心。”可成家説,“原來自家種的稻子,自己會留著吃一些。現在沒必要,全都賣給米廠,米廠統一對外賣,更能賣個好價錢。我們就像城裏人一樣,打算吃多少,過來買多少就行了。”

  瀋陽田園綜合體“稻夢空間”與這家水稻加工廠是一體化經營的。前者以“稻田畫”為依托,發展生態觀光旅遊,知名度逐年提升,帶動當地水稻種植與加工産業的發展,去年與農民合作水稻種植已超3萬畝。

  記者跟著可成家,來到了水稻加工廠的銷售部門,屋內擺放著富硒醇香米、龍粳米、綠色營養米等,商品琳瑯滿目,工作人員見可成家來了,一邊為他開具了“鹽粳社員專供”票據,一邊拿給他3袋共90公斤鹽粳米,他共付了450元。

  “這就是我種植的品種。”可成家指著他購買的三袋鹽粳米説,“每斤2.5元,想買多少買多少,管夠。”

  瀋陽“稻夢空間”總經理趙愛軍説:“與我們合作的農戶,必須用我們的稻種和有機肥料,技術員定期查看水稻長勢,以便品質把控。我們將統一收購、加工的稻米,抱團闖市場,打品牌,與農戶實現互利共贏。”

  原來,當地農戶們小家小戶守家待地,伺候莊稼,花費不少心血和勞動,還要為賣糧、儲存、脫粒等事操心,一年到頭賺不了什麼大錢。現在,這些小農戶對接了大市場,從種到收,享受保姆式的服務,打出了品牌化效益,降低了種糧成本。

  “出來有一陣子了,老伴自己在家伺候秧苗,我不放心,得抓緊趕回去。”可成家一邊説著,一邊把三袋大米一袋一袋抬上了車,發動起三輪車,朝著村裏的方向趕去。

+1
【糾錯】 責任編輯: 劉笑冬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黑臉琵鷺“長駐”閩江口濕地
黑臉琵鷺“長駐”閩江口濕地
北京海淀: 中小學線上教學進行時
北京海淀: 中小學線上教學進行時
夢想已久的婚紗照,來了!
夢想已久的婚紗照,來了!
熟悉的武漢慢慢回來了
熟悉的武漢慢慢回來了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1091125858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