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臺灣有個昆曲博物館
2019-01-28 16:14:14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臺北1月28日電(記者章利新 楊慧)《牡丹亭·尋夢》的優美唱段低聲縈繞,華美的戲服、古老的曲譜、典雅的書畫、細致的説明……讓人穿越時光隧道,回到昆曲600年燦爛歷史中的一個個重要現場和瞬間。

  這是臺灣第一座昆曲博物館,坐落于臺灣“中央大學”文學院二館,2017年11月開館以來已吸引近萬人次參觀。盡管只有400多平方米,但這裏的數萬件藏品卻勾勒出昆曲的前世今生,傳達出兩岸藝術家對昆曲的同一種熱愛,也讓昆曲在臺灣有了一片溫馨家園。

  這個博物館凝聚了洪惟助教授近30年的心血。今年已經76歲的洪教授眉發皆白,談吐儒雅,説起昆曲和藏品滔滔不絕,透露出孩童般的快樂和自豪。

  昆曲博物館前身是1992年成立的“中大”戲曲研究室。“從上世紀90年代初起,我就開始在兩岸做昆曲調查研究,收集文獻和文物,走遍北京、南京、蘇州、上海、杭州、溫州等地。哪裏有昆劇團,就去哪裏。”洪惟助説。

  如今,昆曲博物館收藏文物1000多種,書籍文獻15000多冊,影音資料10000多種。目前的展示分為四個區域:“戲颱風華”再現珍貴堂幔的舞臺魅力;“鎮館之寶”包括兩岸昆曲名家的戲服;“名家墨寶”展示昆曲藝人的珍貴書畫與抄本;“回顧與展望”概括昆曲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昆曲是中國戲劇史上的重要劇種,上承元雜劇,下啟清代興起的各地方劇種。洪惟助説:“在上世紀90年代,兩岸專門研究推廣昆曲的人和機構寥寥無幾。我想為這麼重要的劇種做點事,沒想到一做就成了我後半生最重要的事業。”

  他認為,戲曲最核心的是它的文學、音樂、表演和舞臺美術。“我希望這裏的收藏和陳列能覆蓋這些方面,彌補我們此前研究的偏頗,全面展示昆曲的面貌和魅力。”

  説起館藏品及其背後的故事,洪惟助如數家珍。博物館收藏的名家戲服有20余套,其中昆曲名角俞振飛、韓世昌、周傳瑛的戲服堪稱“鎮館之寶”,被懸挂在展館的最中央。

  1992年和1996年,洪惟助兩次去大陸做調查,把重要昆劇團的主要劇目都拍攝記錄了下來。“那一代昆曲藝術家能演的戲大概有200多則,我們拍攝了135則。另外,1986年蘇州昆曲培訓班也有一批珍貴的影像資料,但一直沒有整理,我把它們搶救下來並在臺灣重新制作出版。”他説,戲曲是活在舞臺上的藝術,影音最能直接展現它的魅力。

  此外,博物館收藏沈月泉、沈傳芷、倪傳鉞等昆曲名家手抄曲譜300余本,皆為近代昆劇演出史的重要文獻。如今,博物館已經把重要的曲譜掃描,做成數據資料庫,供研究者使用,也給創作者提供了便利。

  説起收集文物文獻資料的過程,洪惟助不提當年奔波兩岸的辛苦,而是反覆感謝大陸人士提供的幫助。“上世紀90年代昆曲在大陸是非常寂寞的,我剛好在這個空缺裏做了一些保存工作。我得到大陸很多學者和藝術家的支援,這裏的收藏大約有一半是他們提供的。”

  “昆曲交流可以説是兩岸交流的典范。兩岸的昆曲學者藝人互補有無,互相扶持,30年來一起讓昆曲從一個寂寞的劇種,變成了為大家所重視的一個劇種。”洪惟助説。

  如今,昆曲博物館遠不只是一個博物館,它既有圖書館的功能,也有昆曲教學傳習場所的功能。從研究室到博物館,這裏每年暑假都會辦昆曲夏令營,讓中學生和研究生一起研習昆曲藝術,已經堅持近20年。

  早在1991年,洪惟助就在臺灣推動昆曲傳習計劃,一做就是10年,一共六期培養了約400名成熟的昆曲演員,成為臺灣後來傳播昆曲藝術的中堅力量。2000年,他成立臺灣昆劇團,18年來苦心經營,堅持為年輕演員創造舞臺表演機會。

  “復興昆曲是個長期復雜的工作,需要在研究、出版、展示、表演、傳承等各方面一起下功夫。”洪惟助的努力如今已經吸引一群臺灣年輕人加入復興昆曲的行列。

  今年39歲的“中大”中文係助理研究員黃思超參與昆曲博物館的籌建。他讀碩士時,因為認識洪惟助老師,而迷上了昆曲。“如今,在博物館辦昆曲活動,參加者平均年齡在30歲左右。這幾年,昆曲在臺灣重新有了熱度,離不開洪惟助、白先勇等前輩的長期推動。”黃思超説。

  “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昆曲《牡丹亭·遊園》唱道。“中大”昆曲博物館就是一片優雅的園林,讓人看到昆曲在臺灣的無限春光。

 

+1
【糾錯】 責任編輯: 董一秀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濟南西站推出“春運照相館”
濟南西站推出“春運照相館”
小年到 年味濃
小年到 年味濃
北京:年味漸濃
北京:年味漸濃
翰墨書香度寒假
翰墨書香度寒假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0001124054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