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綜述:解疑釋惑 增進互信 ——中國智庫代表團歐洲交流之旅成果明顯
2018-09-22 22:13:02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柏林9月22日電 綜述:解疑釋惑 增進互信——中國智庫代表團歐洲交流之旅成果明顯

  新華社記者喬繼紅 任珂

  以中國金融學會會長、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顧問周小川為團長的中國智庫代表團21日結束為期五天的歐洲交流之旅,成功完成在比利時布魯塞爾、 瑞士日內瓦和德國柏林等地與頂級智庫的廣泛交流和探討,不僅增進了雙邊互信,也在諸多領域聚同化異。

  加強交流 增進互信

  中國智庫代表團此次訪歐,與比利時布魯蓋爾研究所、日內瓦高級國際關係及發展研究院貿易和經濟一體化研究中心和德國科爾伯基金會等多家高端智庫聯合主辦了多場交流研討會,也與歐盟委員會、世界貿易組織和德國聯邦議會舉行了會談,與歐洲知名專家學者、政界和商界代表進行了廣泛交流和深入探討。

  周小川説,當前全球經濟面臨著巨大不確定性,復雜形勢下,中國和歐洲加強溝通和增進合作更為必要和有益。他認為,加強了解和互信有利于雙邊關係,尤其是在一些西方媒體過度誇大中歐分歧之時,希望中歐雙方能進一步增進相互了解,更客觀冷靜地看待彼此分歧。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説,一行下來,他有兩個“沒想到”,一是沒想到歐洲高端智庫對中國國有企業、産業創新、政府角色等多個問題誤解很深,二是沒想到他們如此渴望與中國智庫交流,如此渴望能在當前全球化遭遇問題時與中國開展廣泛的、經常性的討論,以便為政府、企業和民眾解惑和指路。

  科爾伯基金會國際事務執行理事諾拉·米勒在與中方研討後高興地説,雙方坦誠程度出人意料,開誠布公地指出問題為日後進一步交流合作開了個好頭。

  財政部原副部長朱光耀在柏林參加完研討會後説,雙方的對話坦誠務實,結果導向,雙方都把問題和各自關切的核心要點擺出來,“這是溝通的價值,過程中,雙方互信得以建立。”

  解疑釋惑 聚同化異

  周小川21日在柏林總結此次行程時説,中歐雙方關心和討論的問題很多,主要包括中國國有企業、智慧財産權保護、政府角色、大型銀行貸款、中美貿易衝突走勢和影響、中國經濟增速、世界貿易組織改革和多邊主義等。

  他説,中國智庫代表團成員都是相關領域著名專家,在這些問題上結合中國實際和中國立場,一一解答歐方疑問。

  在布魯塞爾,中方代表團表達了中國希望與包括歐盟在內的國家和地區共同努力,嘗試扭轉當前全球經濟面臨的不利局面,並強調中國歷來支援歐盟,支援強大的單一市場和歐元,希望和歐盟共同合作開發“一帶一路”商機,推動世界貿易組織改革。

  在日內瓦,中方代表團重申,中國反對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並希望推動投資、貿易自由化和便利化,建立更加開放、平衡、包容、普惠、透明、以制度為基礎、非歧視性的多邊貿易體制。

  在柏林,中方代表團解釋説,經濟增速相對放緩是中國經濟轉型過程中的必然現象。當前中國宏觀經濟表現總體平穩,經濟潛力大,有較高的韌性和較大回旋空間。中國應對中美經貿摩擦有許多政策選項,如擴大內需、出口多元化和發展服務業等。希望德國能與中國在世貿組織改革等國際議題中多交流,共同捍衛自由貿易,重振多邊主義。

  全球公共政策研究所主任托爾斯滕·本納表示,在對話中與中方仍存在分歧,但對話交流也幫助雙方找到很多共識。歐洲理事會前主席、比利時前首相范龍佩也説,中歐政治體制不同,但雙方在維護基于規則的體係方面存在共同利益。

  德國經濟研究所國際經濟助理研究員馬克斯·哈尼施説,不管中歐是否趨同,智庫對話都為雙方打開了尋找新共識和合作新領域的窗口。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阮宗澤説,在聚同化異上,中歐雙方更多要做的是觀念創新,需要擺脫傳統的利益和價值觀束縛,結合新情況用全新視角看待中歐之間的異同。(參與記者:田棟棟、鄭江華、淩馨、施建國)

+1
【糾錯】 責任編輯: 尹世傑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江西:落星墩“水落石出”
江西:落星墩“水落石出”
悅在金秋
悅在金秋
廣州:花燈慶中秋
廣州:花燈慶中秋
喜慶豐收
喜慶豐收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666112347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