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從荒山禿嶺到綠色走廊——呂梁山上的“生態實踐”
2017-12-26 14:43:29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太原12月26日電 題:從荒山禿嶺到綠色走廊——呂梁山上的“生態實踐”

  新華社記者馬曉媛

  在“一個戰場打贏兩場戰役”的指引下,溝壑縱橫、生態脆弱的呂梁山打響了一場“綠色扶貧”攻堅戰。呂梁山區的底色逐漸由黃變綠,一道縱貫南北的“綠色走廊”已現雛形。

  盡管正值隆冬,但在臨汾市永和縣乾坤灣的山頂上,一片片油松仍然透著綠色。“黃河九十九道灣,最美不過乾坤灣。”缺少植被讓奔騰的黃河水在這裏衝刷出壯美景觀,卻也留下了“種一葫蘆收一瓢”的脆弱生態。為了改變生存現狀,這個人口僅為7萬人的南部呂梁山區的貧困縣選擇了大力植樹造林。

  “種樹主要靠人的精神,大家用繩子把自己綁在半山腰挖樹坑,用肩膀扛水上山澆樹,一年幹八個月。”時任永和縣林業局局長白新民回憶説。憑借這種勁頭,永和縣的生態防護林從2000年不足10萬畝迅速增加到現在近40萬畝,全縣林木覆蓋率達到40%以上。永和縣財政收入從2002年只有500萬元增加到2016年的1.58億元,被譽為呂梁山上的“綠色教科書”。

  在呂梁山,這樣的“綠色教科書”並不只有這一本。呂梁山區是有名的生態脆弱區,也是深度貧困聚集區。如今,在中央退耕還林等政策的支援下,這裏已經成為生態扶貧的“主戰場”。

  盡管天氣已經變得寒冷,但在位于中部呂梁山區的呂梁市臨縣,冬季造林現場依然熱火朝天。李家灣村的貧困戶杜桂香每天上山種樹,上午8點上山,下午5點下山,吃飯休息都在山上。“我今年60歲,跟老伴一起在山上種了半年樹,掙了3萬多元錢,已經順利脫貧了。”她説。

  作為山西省最大的貧困縣,臨縣今年一年就實現造林30多萬畝,其中29.65萬畝屬于退耕還林。全縣組建了291家脫貧攻堅專業造林合作社,參與造林合作社的貧困人口有1.14萬人,每人平均年收入達到7000多元。

  站在臨縣的東山上,漫山遍野的油松層層疊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巨大標語在陽光照射下十分醒目。今年國慶節北京展覽館舉行“砥礪奮進的五年”大型成就展,其中一張反映我國生態成就的大幅照片就是在這裏拍攝的。

  “我們感到很自豪,也充滿了幹勁,再過幾年,我們這裏的宜林荒山和25度以上陡坡地將全部實現綠化。”臨縣縣委書記張建國説。

  如今,延綿800多裏的呂梁山已經全面打響“綠色攻堅戰”。山西省出臺政策鼓勵各縣組建扶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明確規定社員穩定在20人以上的造林合作社,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比例要達到60%以上,貧困社員的勞務收入要佔到合作社勞務收入的60%以上,引導廣大貧困群眾積極參與造林綠化,實現脫貧。

  在位于北部呂梁山區的嵐縣,購買式造林已經成為生態扶貧的主要“抓手”。通過由合作社造林,政府驗收後購買,今年嵐縣計劃實施造林13.87萬畝,涉及貧困人口5155人,預計收入2000萬元。

  “我靠挖坑、種樹,一個月能掙3000多塊錢!”扛著鋤頭站在山坡上,嵐縣界河口鄉會裏村60歲的張栓迎,望著去年親手栽下並已經成活的油松樂呵呵地説,自己打記事起,家裏就種玉米、馬鈴薯,幾十年過去還是老樣子。現在他靠種樹一個月掙的錢,相當于過去種一年地的總收入。

  統計數字顯示,5年來,呂梁山區23個貧困縣實施造林572萬畝,累計投入21.4億元,將區域內森林覆蓋率提高到了14.86%。“十三五”期間,山西省還將在呂梁山區造林430萬畝,森林撫育200萬畝,力爭到2020年呂梁山生態脆弱區內宜林荒山綠化率達到62%,森林覆蓋率達到26%。

  65歲的臨縣前塔村村民高玉勝還從來沒有見過如此大規模的造林場景。“以前是開荒種地,現在是退耕還林,等再過幾年,我們這裏山綠了,風景變美了,生活的大路就更好走了。”他説。

+1
【糾錯】 責任編輯: 劉陽
相關新聞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加拿大多倫多遭遇強降雪
加拿大多倫多遭遇強降雪
利萬高速公路即將開通運營
利萬高速公路即將開通運營
霧裏漁夫
霧裏漁夫
2017軍旅影像:這一年,中國戰機很忙
2017軍旅影像:這一年,中國戰機很忙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8691122168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