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基層呼喚更多“狗不咬幹部”
2017-12-08 08:52:54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幾年前,記者曾參加一次全國范圍的幹部作風調研,黑龍江省委組織部一位負責同志説起他鑒別鄉鎮幹部工作作風時,除了聽幹部怎麼説,還有一個直觀的指標,就是看這名幹部入戶時“農民的狗咬不咬”。有的幹部匯報工作頭頭是道,入戶時狗吠不止,對這樣的幹部要打個問號。

  “知屋漏者在宇下”。幹部要了解真實的基層情況,就必須經常進村入戶。記得小時候,很多鄉幹部都住在我們村裏,鄉親們白天忙完地裏農活,吃完晚飯就喜歡去找幹部聊天、反映問題、辦事,並沒有“上班時間”“八小時內外”的區別。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鄉鎮幹部把家安在了縣裏、市裏。他們把鄉鎮工作當成了“上班”,白天在鄉鎮工作,晚上回縣裏、市裏睡覺。在一些地方,流行這樣一句順口溜:“幹部像候鳥,老往家裏跑;白天尋不見,晚上人難找;辦事要趕緊,晚了就白跑。”

  不光鄉鎮有這種情況,縣一級領導幹部“走讀”的情況也比較普遍。記者發現,一個縣區的常委班子中,往往會有一兩位家在本地的幹部,被稱為“值班常委”,周末和節假日值班,往往都是這幾位本地幹部。西北地區某縣的“值班常委”曾無奈地告訴記者,平時忙工作出不去,周末和節假日因為其他常委回家團聚,自己只能“留守”,被綁得很緊。

  鄉鎮作為我國最基層的一級政權組織,工作有其特殊性。一是雜,雖然工作人員有限,但承擔了所有職能部門的工作;二是直面群眾直面民生,和群眾打交道多,要解決的民眾訴求多,矛盾高度集中;三是工作時間界限模糊,幾乎沒有八小時內外之別、工作日和周末之別,群眾什麼時候找到府,什麼時候就是工作時間。

  鄉鎮工作的這些特點,讓鄉鎮幹部這一群體有了鮮明的職業特徵,記者接觸過的鄉鎮黨政一把手中,大嗓門、急脾氣、潑辣性格幾乎是標準配置。有著這樣特點的鄉鎮幹部,往往都是把最大的精力投入到鄉鎮工作中的幹部,群眾對他們的態度,往往是又敬又怕,他們推動和開展工作往往也比較得力。

  相比之下,“走讀”幹部,把大量的時間浪費在了往返途中,精力自然會有所分散。但有的鄉鎮幹部認為,時代在變化,鄉鎮的工作條件也在發生變化,現在鄉鎮的交通條件、通信條件,和以前不可同日而語。在一些鄉鎮幹部看來,沒有特殊情況,住在鄉鎮上時時備勤沒有必要。也有的鄉鎮幹部認為要考慮到現實生活需要,鄉鎮幹部也渴望家庭的溫暖,對那些鄉鎮與村裏距離相對較近的幹部而言,要求他們“三過家門而不入”也不合理。

  作為一個承上啟下的群體,鄉鎮幹部一直受到輿論的高度關注。20世紀末到現在,鄉鎮幹部群體經歷了兩個比較艱難的時期,一個是因“催糧要款結扎引産”引發諸多極端事件而飽受抨擊;另一個是因為政府職能向服務型政府轉變,更高的社會管治要求和取消強制手段,給鄉鎮幹部帶來轉型陣痛,迷茫和焦慮一度成為全國鄉鎮幹部的普遍心理狀態。有的鄉鎮幹部把公眾對“走讀”幹部的批評看作是鄉鎮幹部面臨的第三個艱難時期,以前是因為工作方式、方法被批評,現在是圍繞工作作風被批評。

  在鄉鎮開展工作確實不易。常有人把鄉鎮工作比喻成“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但一名鄉鎮黨委書記告訴記者,鄉鎮工作面對的動輒是幾萬甚至幾十萬群眾,下面也是“千條線”乃至“萬條線”,鄉鎮幹部這個“樞紐”的壓力可想而知。

  這名書記曾被調整到一個新的鄉鎮,由于同各村村幹部們不熟悉,部分村幹部對他的工作明裏應承暗裏不配合。為了能和村幹部們打成一片,他周末在資格最老的村支書家裏和村幹部們嘮家常、甚至在休息日同老鄉拼土酒拼到“斷片”,才逐漸獲得了村幹部的接納和支援。    

  “走讀幹部”長年住在鄉鎮,生活也比較枯燥。記者十多年前到西北某省份某偏遠鄉採訪,這個鄉的書記和鄉長介紹,由于離家遠,鄉鎮上又沒有什麼消遣,平時晚上本地幹部都回家了,兩人忙完工作唯一的娛樂就是拿瓶白酒,每人半瓶“幹拉”(方言,幹喝酒沒有菜)下肚,各自上床睡覺。可以説,鄉鎮幹部在選擇這份工作時,都是伴隨責任和擔當而來的,確實也有各種不易。

  無論時代怎麼變,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沒有變,也不能變。幹部能不能走到群眾身邊、走進群眾心裏,永遠都是解決農村問題的關鍵。

  以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為例,該自治州有兩個村總計不到4000人,1958年以來因放牧草山爭執械鬥不斷,累計造成22人死亡、86人傷殘,幾乎所有村民都有親人受傷或死亡,兩村已成“世仇”。持續近60年的爭鬥在近年獲得了解決,就是因為當地的幹部切實轉變了工作作風,深入到兩個村的群眾當中去。問題不解決,幹部不出村。自治州信訪局負責人一年多時間吃住都在鄉上、村上,自治州委主要負責人一年裏也30幾次吃住在群眾家裏、牧場,兩個村幾乎每戶人家都能叫上名字,心貼近了,才最終給雙方放下仇恨坐到一起解決問題找到了可能。

  可以説,群眾對“走讀”幹部有意見,不在于“走讀”現象本身,而在于這樣的幹部沒有深入農村、走近農民。在一次全國關注的重大自然災害的採訪過程時,記者和同事中午趕到災區的一個鄉鎮,鎮上負責同志介紹説自己上午跑了兩個重災村剛剛返回。看著這名負責同志幹凈的皮鞋和整潔的迷彩服,不禁讓人心生懷疑。這種行為,和當前出現的一些“下鄉下到鄉政府,進村進到村長家”的現象一樣,都是群眾深惡痛絕的。這樣的幹部,永遠不會是“狗不咬”的幹部,群眾真正反感的,也正是這樣的幹部。

  以前的人民公社時期,多數鄉鎮幹部雖然自己本身是非農戶口的國家幹部,但家屬往往還在家務農,生活在農村、工作在農村,讓這些幹部隨時保持著同農村、農民的天然聯繫,對農村變化敏感,對農民生活感同身受。

  現如今,各方麵條件都發生了變化,跨鄉鎮的交流幹部越來越多,鄉鎮幹部的來源也日益多樣化。在這樣的情況下,要找到更好的方式把鄉鎮幹部和工作地農村、農民真正“綁”在一起。交通條件和通信條件的改善,為我們做好鄉鎮工作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工作的效率理應得到提升,與群眾的關係理應更加緊密。

  可以説,無論有多少主客觀理由,既然選擇了鄉鎮幹部這個崗位,就等于選擇了責任與擔當,不能把交通、通信的便利,當成脫離群眾的借口。不管有什麼樣的原因,一些“走讀”幹部之所以飽受群眾差評,根子上還是服務意識的淡化,長此以往,必將對鄉鎮工作效能、幹群關係帶來負面影響。

  沉不下心態、蹲不下屁股、守不住崗位,就不可能讓群眾有心理上的親近感,自然也得不到群眾的衷心擁護。目前,國內不少省份已經開始針對“走讀”幹部問題探索制約措施,不斷有“走讀”幹部被處理的報道。

  需要看到的是,單純的查處,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要從政策和制度上,多考慮導致幹部“走讀”現象出現的現實因素,比如城區幹部下班回家不是問題、鄉鎮幹部就成了問題;駐鄉工作八小時之外待遇如何認定;對鄉鎮工作負責和承擔家庭責任之間如何平衡等等,都需要有更具可操作性的細則。既要建設制度籬笆讓鄉鎮幹部“不能走”,也要通過人情與原則之間的調節、考核激勵制度的差異性對待,維護好鄉鎮幹部的合理合法權益,幫助其履行好對家庭的責任,讓鄉鎮幹部“不願走”。

  時代在變,群眾對鄉鎮幹部的期望沒有變,鄉鎮幹部為群眾服務的宗旨沒有變,牽挂群眾的為民情懷也沒有變。新時代農村農業加快發展,各種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不斷出現,更需要鄉鎮幹部走到群眾中去,感受變化、了解訴求、尋找對策。只有真正成為群眾的身邊人,常見、常聊、常惦記,才能經得起“狗咬不咬”這個最樸素、最直觀的檢驗,也才能成為新時代鄉鎮工作最需要的幹部,成為農村群眾最歡迎的幹部。(宋常青)

+1
【糾錯】 責任編輯: 馬若虎
相關新聞
  • “假裝在基層”是病就得治
    2017-11-29 08:57:20
  • 享受發展紅利別忘了基層勞動者
    率先享受到經濟發展紅利的人,不可能無限制地享受廉價勞動力帶來的福利,社會的公平與和諧就是每個人,尤其是基層勞動者都能公平地分享到發展的紅利。
    2017-10-12 08:53:41
  • [及時點]讓幹部走訪基層成為一種習慣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幹部只有了解基層、深入基層、扎根基層,老百姓才能真正得實惠。但是走訪基層不能徒有虛名,需要帶著思考和問題深入調研,切勿讓走訪基層流于形式,成為一種“秀場”。
    2017-08-14 17:00:45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北京頤和園十七孔橋“金光穿洞”
北京頤和園十七孔橋“金光穿洞”
北京“東四南歷史街區保護更新公眾參與項目”獲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
北京“東四南歷史街區保護更新公眾參與項目”獲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
浚縣古城展新姿
浚縣古城展新姿
冬韻西湖
冬韻西湖
010160180000000000000000011104851122077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