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稱朝鮮潛射導彈射程短精度低 但仍令美日韓憂心
參考消息網12月21日報道 日本外交學者網站12月13日刊登題為《朝鮮導彈能力反思》一文。作者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拉惹勒南國際研究院國防戰略研究所副研究員唐良南(音)。文章稱,繼今年5月對首枚潛射導彈的水下發射系統進行測試後,11月底朝鮮展開了一項更野心勃勃的測試,對上述潛射導彈——“北極星-1”進行飛行測試。
此項飛行測試是在浮動的駁船上展開的,這表明平壤缺乏對展開全面水下測試的信心和能力,“北極星-1”潛射導彈沒有發射成功,導彈碎片最終散落在日本海。反朝鮮的觀察人士或許會對平壤導彈研發小組的失敗幸災樂禍,甚至嘲笑其導彈質量糟糕,但這種心態不僅不成熟,而且很不明智。
武器研製的性質
文章稱,基於有效的信息,朝鮮“北極星-1”潛射導彈很可能仿製的是老舊的蘇式SS-N-5“薩克”潛射導彈。蘇聯花了大約4年時間,在1958年至1962年設計並測試了首枚SS-N-5潛射導彈,朝鮮將該導彈作為研製自己首枚潛射導彈的藍本。莫斯科的導彈研究獲得了蘇聯全部科研和工業力量的支持,而平壤不得不依賴自己質量並不高的軍工産業,推動其導彈計劃,但不管這需要花費多長時間,也不管製造和部署首枚潛射導彈會出多少錯,朝鮮都能夠承受。對華盛頓、首爾和東京而言,不論朝鮮海軍是在2019年發射首枚潛射導彈,還是花費相當於蘇聯人兩倍的時間,在2023年發射潛射導彈,都是令人不安的。
其次,那些譴責朝鮮的“北極星-1”潛射導彈質量差、落後的人,認為該導彈的預計射程為890&&,就連關島都打不到,而且命中率極低(僅50%的導彈可能落在距離目標2.8公里的範圍內),但他們應當明白這僅是朝鮮首枚潛射導彈的樣品。只要金氏政權繼續存在,朝鮮的導彈研究與製造部門就會做長期打算,不斷對導彈進行改進和提高,儘管它還僅是一個樣品。因此,最終成功進行飛行測試的潛射導彈可能比最初設計的藍本更具威懾力。
文章認為,朝鮮正在不斷提高已研製導彈的射程和性能,這表明其從未停止過導彈研發。從1985年研製的射程320公里、可攜帶1000公斤彈頭的“化城5”型導彈、1990年研製的射程900公里、可攜帶1000公斤彈頭的“勞動-1”型導彈,到最後研製成功的“大浦洞-2”型導彈,這些都表明平壤的科學家和工程師仍決心提高本國的導彈部隊實力。可以有把握地認為,他們同樣會對潛射導彈項目竭盡全力。
政治事業心和資源分配
基於已故朝鮮領導人金正日推行的先軍政策,朝鮮將繼續為陸基導彈和潛射導彈的研發提供資金及其所能召集的所有人力和物質資源。在金正恩及其父親金正日眼中,導彈和核彈頭是兩大威懾能力,能夠反制美國及其他國家企圖通過軍事力量顛覆其政權的計劃,而且相較於經濟結構調整和人民福利等其他利害問題,它們仍會被優先考慮。
從根本上而言,這有助於理解朝鮮的戰時經濟為何會運作良好,這種戰時經濟與二戰時期的德國有很多共同之處,而非冷戰時期受蘇聯影響的社會主義國家。同樣地,柏林強調發展超級武器,比如V-1飛行炸彈(首枚巡航導彈)和V-2火箭彈道導彈(首枚彈道導彈),與朝鮮決心打造陸基和海基彈道導彈有相似之處。
政策立場建議
文章稱,鋻於平壤似乎決心獲得能夠運載常規導彈或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如核彈或化學彈頭)的“三位一體”發射系統(陸基導彈、轟炸機和潛射導彈)以保持“二次打擊”威懾能力,美國、韓國和日本應對朝鮮發展導彈的做法有清醒的認識,“北極星-1”潛射導彈就是最新的例證。
文章認為,因此,華盛頓、首爾和東京的最佳選擇是採取雙向政策,一方面利用國際影響力確保聯合國安理會有關禁止向朝鮮轉讓導彈及重型武器的相關技術的決議落到實處,另一方面加強自身的軍事防禦能力,以抵禦朝鮮的彈道導彈。就第二方面政策而言,美國、韓國和日本應當在該地區保持強大的反潛作戰實力存在,以制衡朝鮮的彈道導彈潛艇部署,同時讓國家導彈防禦系統(韓國防空反導系統就是一個例證)成為優先獲得資金並落實到位的項目。(編譯/鄔眉)

資料圖:閱兵式上的朝鮮導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