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首頁 時政 國際 財經 高層 理論 論壇 思客 信息化 炫空間 軍事 港澳 台灣 圖片 視頻 娛樂 時尚 體育 汽車 科技 食品
韓國頻道
首 頁 內政經濟文化軍事外交社會科技評論娛樂旅游時尚留學圖片TV商務

中日韓:國民感情糾葛與領導人會晤

2015年10月31日 08:01:05 來源: 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10月31日電 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中韓兩國對日本的國民情緒在過去幾年中不斷惡化,日本民眾對中韓的親切感也每況愈下。

  中斷3年後,中日韓領導人會議重啟。10月31日至11月2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韓國總統樸槿惠和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齊聚韓國首都首爾。國際事務專家指出,高層會晤無疑將有助於消弭三國民眾間的負面感情。

  圖為3月21日在韓國首爾舉行的第七次中日韓外長會現場。 (新華社記者姚琪琳攝)

  【民調説明一切】

  中國國際出版集團和東京智庫“言論NPO”(Genron NPO)上周公布了2015中日關係的意見調查,結果顯示78.3%的中國受訪者對日本持負面看法,88.8%的日本受訪者對中國抱有同樣態度。

  中日韓三國專家一致認為,這些負面印象背後的緣由是日本與中韓之間的歷史問題和領土爭端,日本對其二戰中所犯戰爭罪行的拒不道歉態度一直讓深受其害的中韓民眾心中添堵。

  民調顯示,在對日本持負面態度的中國人中,有70.5%的人是因為安倍沒有為日本在二戰中的暴行真誠道歉。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楊希雨説:“日本政府,尤其是右翼勢力,通過掩蓋事實的手段歪曲歷史、誤導人民的做法讓中國人非常厭惡。”

  “反過來,在很多日本普通民眾眼中,中韓總是糾纏歷史問題,”楊希雨説。

  在同一民調中,55.1%的日本人因為“中國總是就歷史問題批評日本”對中國産生負面印象,這也印證了楊希雨的分析。

  日本明治學院大學政治學系的高級研究員井森薰認為,除了領土爭端和對戰爭歷史的不同看法外,“安倍圍繞其軍事野心一直在耍忽冷忽熱的外交手腕”。

  韓國國立外交院亞太研究部的金漢權副教授指出:“很顯然,一小撮極端右翼政客,而非整個日本,仍持修正主義歷史觀,他們這種扭曲的觀點對兩國關係造成了負面影響。”

  【需要更多交流】

  由於任何國家在制定內外政策時都必須考慮民眾的意願,盡快改善中韓與日本民眾間的負面印象,無疑將有助於趨冷的關係慢慢升溫。反過來,穩定的政治關係將有助於消弭公眾對彼此國家的負面印象。

  在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阮宗澤看來,中日國民感情目前已跌到歷史新低。而且,中日之間的僵局,已經從政治層面延伸至經濟領域。

  阮宗澤認為,日本政府對內應該花更大力氣應對仇恨言論,集中精力修復與中韓的國民關係,加強文化、教育、經濟交流,這樣在人文和經濟層面上對各方都有利。

  井森也&&,出於經貿、文化及人文方面的原因,改善中日國民關係對整個地區來説至關重要。

  井森説:“外交關係不僅需要解凍,更需要大幅改善。當國民看到領導人努力改善關係時,各個層面的關係也會因受到鼓舞而得到改善,包括社會層面。”

  在談到如何改善國民感情時,井森強調關鍵在安倍。“所有問題都需要安倍來解決,如果安倍能誠心誠意且毫無其他動機地加以解決,日本和鄰國就沒有理由不能恢復以往的友誼。”

  阮宗澤還認為,除了對兩國政府關係十分重要的官方交流外,還應該給民間交流足夠的空間,讓民間交流促進政府關係。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前,民間交往就促進了中日兩國關係的解凍。

  圖為2014年12月13日,中日韓三國僧侶在南京舉行“世界和平法會”。(新華社記者沈鵬攝)

  【緩解關係良機】

  即將重啟的中日韓領導人會晤,為緩解日本與中韓關係、繼續推進東北亞合作發展提供了一個良機。

  金漢權説:“三方在傳統安全問題以及類似氣候變化、環境問題、核安全和反恐這樣的非傳統安全問題上的合作有助於將民眾的負面看法轉化為積極看法。”

  楊希雨也認為,會議有助於扭轉兩國國民相互的看法,改善中國人對日本人的印象,糾正日本人對中日關係的錯誤理解。他還説:“李克強總理將在原則問題上闡明中國的立場,例如在歷史問題上,而日方將高度關注中國在此首次會晤時的立場。這樣,此次會晤有助於為未來交流營造良好的氛圍。”

  在阮宗澤看來,“這次會議表明中日關係出現緩和,或者説是趨緩的一小步,也是去年及今年中日領導人兩次會晤後一個積極的信號。”

  但他同時指出,“改變國民印象不會立竿見影,因為負面的國民感情累積已久。”他認為,如果政治關係能夠消除僵局,對民間關係有積極的影響。

  井森也認為改善國民感情無法一蹴而就,“中日國民要改善關係恐怕需要些時日。” (記者朱俊清、葉珊、張碧弘、劉天、張青,新華國際客戶端報道)

專家看中日韓的結與解

中日韓領導人會議重啟有何意義

中日韓自貿區建設迎來新契機

對待中韓“慰安婦”問題態度檢驗安倍誠意

 

點擊下圖 更多精彩>>>

[責任編輯: 畢秋蘭 ]

Copyright © 2000 - 2014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製作單位:新華網

版權所有 新華網

010020071370000000000000011106011347684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