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日如何看中國游客潮 統計顯示“中國游客的力量”
業界:來者是客
“不學中文就要落伍了”,在位於首爾站樂天瑪特的紀念品櫃&前,一名年過五旬的售貨員對《環球時報》記者如是説。她手拿一本中文教材,時不時地向身邊的中國朝鮮族導購請教書中內容。
明洞商區一家化粧品店的店員告訴記者,中國消費者買東西目的性很明確,很多人帶着購物單來,購買量比較大。相較而言,日本游客購買商品比較謹慎。
韓國多産國際教育文化中心部長柳智仁大學時期主修過漢語,她在工作之餘常兼職導游。她&&,越來越多中國游客來到韓國,有讓她感到興奮的,也有惋惜的。中國自由行游客愈發年輕,旅行團裏中老年游客佔不小比例,素質參差不齊,但整體上提升不少。在她看來,中國游客去的景點過於局限,而且多以購物為主,雖然帶動了韓國的旅游消費市場,但有很多美景、民俗反被忽略。她期待中國游客能有深度游。
東京秋葉原一家電器城的負責人高島對《環球時報》記者説,中國游客的數量每年都成倍增長,逢中國春節、國慶這樣的長假都會迎來高峰。高島説,中國游客出手闊綽,喜歡購買的産品和媒體報道的差不多,電飯鍋、保溫杯等小家電經常賣到斷貨,稍大一點的物品一下買四五個,像保溫杯一下買十個的經常有。高峰時段收銀&前一直排着長隊,根本忙不過來。高島説,中國游客説話聲音太大,有的産品不想買了就隨便一扔,“但來者是客,中國游客帶來的收益相當可觀,我們當然非常歡迎。”
日本一家旅行社的中文導游劉文對記者説,她接的中國旅游團成員多是老年人,或帶着老人小孩出行的家庭。現在日本旅游簽證放得越來越開,還推出了3年5年多次往返簽證,加上現在來過日本的人越來越多,在網上能查到非常詳細的攻略和其他信息,旅行團起到的作用沒有前幾年大。劉文説,總的來説中國游客還是比較服從導游指揮的,畢竟語言不通,主要還得依靠導游。“但小毛病還是有的,比如不遵守集合時間、喜歡大聲説話。”
“我並不覺得中國游客像媒體報道的那麼不禮貌”,劉文説,“説白了就是國情不同、環境不同、習慣不同。”她認為中國游客單純、花錢大方,了解需要注意的地方後基本都能遵守,但畢竟還不習慣。整體看,跟幾年前相比變化很大,開始有意識去遵守所謂“日本的規矩”了。
普通人:希望能“遵守習俗”
“我很喜歡中國朋友。”記者在首爾碰到的鄭姓出租車司機是一名中文學習者,他説MERS(中東呼吸綜合徵)疫情出現前,中國游客的人數一直在增長,其中會韓語的人很多,尤其是坐他車的年輕人很客氣。一場MERS疫情讓他對中國游客産生強烈的感受。“沒有中國朋友,這座城市變得缺乏生機,簡直沒法活。”
首爾南大門警察署的一名巡警對記者説,從外國游客群體來看,中國游客整體比較“省心”。隨着中國游客的不斷增加,警署將增加會中文、懂中國的警備力量。
也有人對中國游客的印象存在“折扣”。在位於首爾的北嶽山,記者目睹這樣一個場景:一名游客爬上觀景&的長椅,站在上面眺望遠方,坐在一旁的一名韓國人立即對其喝止,並大聲抱怨説“肯定又是中國人”。記者上前與其理論,他顯得有些不好意思,但他坦言,這樣的情況遇到過好幾次。
鈴木杏子是東京一家證券公司的白領,她對中國游客的印像是“有錢”“爆買”“有點粗魯”。杏子告訴記者,中國游客已經多到影響她的生活。“以前午休時間我喜歡和同事去附近的星巴克喝咖啡、聊天,但現在那裏擠滿了中國人。他們坐在那裏整理‘戰利品’、歇腳。就算想買一杯咖啡帶走,我也要排很長的隊,而公司規定的午休時間只有一個小時。便利店也一樣,所以我現在自己帶便當,飯後自己衝咖啡。”
“我對中國游客沒有惡意,也説不上討厭,畢竟他們的到來推動了日本經濟”,杏子説,“但我還是希望能稍微限制一下游客人數,或者別再增加了。如果人越來越多,日本人受到較大影響,對雙方都不好。”
“天天接觸中國游客,我發現他們最大的一個習慣是吐痰,而且隨地就來一口(痰)。”大阪郊外一家酒店的服務人員告訴記者,“中國游客在日本什麼都買,有的人就像是在批發貨物,大到電器,小到眼藥水,導致有些貨品經常斷貨,所以日本現在幾乎所有藥粧店都會限制購買的數量。而且,八成以上的東西都是‘Made in China’,這些東西在中國沒有賣嗎?”
居住在東京的家庭主婦鈴木彩花對記者説,在銀座大街總能看到中國人在購買奢侈品,感到他們真有錢。“我生活的板橋區因為不是商業區,所以很少看到中國游客,也沒感覺到什麼不便。中國人到日本旅游當然是好事,我因為沒有接觸,談不上是否喜歡,但通過媒體報道知道一些問題,所以希望他們能遵守日本社會的習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