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首頁 時政 國際 財經 高層 理論 論壇 思客 信息化 炫空間 軍事 港澳 台灣 圖片 視頻 娛樂 時尚 體育 汽車 科技 食品
韓國頻道
首 頁 內政經濟文化軍事地方外交社會科技評論韓語娛樂旅游時尚留學圖片TV商務

戳破“薩德”三大謊言

2016年08月02日 09:32:02 來源: 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8月2日電 題:戳破“薩德”三大謊言

  新華社記者鄭昊寧

  美韓兩國軍方7月8日宣布在韓國部署“薩德”反導系統以來,韓國國內質疑反對之聲高漲,抗議活動愈演愈烈。在此背景下,美國陸軍部長埃裏克·范寧8月1日訪問韓國,為韓國政府“站&”“撐腰”意味明顯。

    按照美韓雙方説法,在韓國部署“薩德”意在應對朝鮮核與導彈威脅。然而,從技術角度看,以下三處事實讓這種官方説法露出官方謊言的本質:“薩德”雷達監控範圍遠遠超出韓國防衛需要;“薩德”實際攔截能力無法滿足韓國防衛需要;“薩德”名為應對半島局勢,實為配合美國建立全球“反導霸權”。

  雷達範圍遠超需要

  “薩德”即“末段高空區域防禦系統”。一套“薩德”通常由指揮控制系統、AN/TPY-2型X波段雷達、6部8聯裝發射裝置和48枚攔截彈組成。其中,雷達是引發周邊國家嚴重關切的關鍵設備。

  “薩德”雷達有兩種模式:終端模式和前沿部署模式,兩種模式可隨意切換。對包括中國、俄羅斯在內的韓國周邊國家而言,前沿部署模式更具威脅,其估算探測距離在1200公里至2700公里間。

舉例説,當處於前沿部署模式時,部署在韓國的“薩德”雷達可對中國境內廣泛範圍內部隊訓練、演習等軍事活動,甚至戰機、導彈研發實驗進行監視,並提供詳細數據。

  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教授李彬説,“薩德”雷達如果不轉換方向,即便只是監視朝鮮方向,也可以觀察中國東北地區目標;而如果轉換方向,則可以觀察到中國境內相當縱深的目標。

  王毅外長多次強調,“薩德”的X波段雷達覆蓋範圍已深入亞洲大陸腹地,不僅直接損害中國的戰略安全利益,也將損害本地區其他國家的安全利益。

  攔截能力相對有限

  韓國以提高導彈攔截能力為由,執意部署“薩德”。那麼,從技術上看,“薩德”實際攔截能力怎樣呢?

  許多專家認為,“薩德”對從朝鮮本土發射的中程導彈確有一定攔截能力,但對朝鮮發射的短程導彈、潛射導彈等卻幾乎沒有攔截能力。

  更何況,韓國擬在星州郡部署的“薩德”攔截導彈最大射程約為200公里,其防禦範圍並沒有覆蓋首都圈地區。這意味着韓國近半數人口和韓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都被排除在“薩德”防禦範圍之外。

  “朝鮮如果想要攻打首爾,用短程導彈就可以,”李彬説。也難怪有韓國民眾抗議稱,在韓國部署的“薩德”實際保護的是位於京畿道平澤和全羅北道群山的駐韓美軍基地,而並不是韓國的國土安全。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楊希雨認為,部署“薩德”對韓國防務獨立性也有負面影響,其程度要看美韓關於“薩德”部署的法律及技術安排。

  出於這樣的擔心,韓國延世大學政治外交學系教授文正任7月30日在韓國《中央日報》發表文章感嘆:“為了部署這樣一個軍事效用有限的‘薩德’,政府正在國內外付出巨大代價”。

  助力全球反導霸權

  既然雷達引發爭議、攔截能力又無法保護韓國安全,“薩德”為何又被部署在韓國?分析人士指出,此事背後,離不開美國的推手。

  雖然美韓兩國對外宣稱考慮部署“薩德”是針對朝鮮的“戰略挑釁”,但實際上,美國早在數年前便一直向韓方兜售這一系統,以期通過在韓國部署“薩德”來進一步完善其亞太反導系統的構建。

  楊希雨指出,在韓國部署“薩德”並非單一問題,而是美國在東北亞乃至西太平洋地區構建反導體系的綜合謀劃。

  “美國在21世紀推出第三次抵消戰略,目標是預防性壓制包括中國和俄羅斯在內大國的絕對軍事力量,”他説,“美國已在歐洲建立起一面反導墻,現在西太平洋區域發生的事情,就是歐洲的翻版。”

  軍事專家指出,美國推動在韓國部署“薩德”的目標是整合歐洲、亞太等地區的反導系統,建立全球反導系統。其背後用意是將更多國家綁在美國“戰車”之上,實現全球“反導霸權”。

  北京航天情報與信息研究所主任吳勤認為,部署“薩德”體現出美國五方面的戰略需求:滿足美國自身反導需求;對其他大國實現預防性壓制;強化對盟友的影響與控制;為構建全球反導體系爭取政治支持;分擔部分經費與技術風險。

  “部署‘薩德’是美國謀求絕對軍事優勢、打破平衡的現實手段,必將壓縮其他國家的戰略利益和影響力拓展空間,”他説。


部署“薩德”破壞區域和平

樸槿惠支持率持續低迷 “薩德”或為重要因素

 

【糾錯】 [責任編輯: 畢秋蘭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010020071370000000000000011106011355571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