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宿遷工業經濟發展觀察
原標題:紓困聚鏈 智改數轉
江蘇宿遷工業經濟發展觀察
地處蘇北的宿遷市,曾經一度是江蘇經濟發展的洼地。近年來,宿遷全力推進製造業轉型升級,持續補強産業鏈短板,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
打通堵點 助力企業復工穩産
機器晝夜轟鳴、絲線飛速纏繞、工人在織造機與絲筒架之間來回穿梭……位於沭陽縣的桐昆恒陽化纖有限公司內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4個月開工、1年投産,目前織造一號車間1760&織機正滿負荷運轉。”公司負責人范夢麗介紹,上半年因疫情影響,物流受阻,當地政府部門協助開闢綠色通道,確保項目不停工,最終比原計劃提前了3個多月投産。
桐昆集團恒陽項目位於沭陽臨港産業園,總投資約150億元,是沭陽單體投資最大的項目。項目的順利投産,是宿遷努力克服疫情影響、助力企業復工穩産的縮影。
今年以來,宿遷堅持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産兩手抓,助力企業保市場、穩訂單、渡難關。通過“企業服務雲&&”,組織重點企業發布産品供給、原料需求等信息,同時利用金融手段為企業輸血。宿城區開展“企業家家到”行動,積極引導各銀行機構加大支持實體經濟力度,截至目前,共發放普惠性貸款29.5億元、減免退稅8.3億元。
一系列覆蓋面廣、針對性強的應急舉措,為企業增資擴産注入強大信心和動力。數據顯示,上半年,宿遷全市累計實現規上工業總産值2013.8億元,同比增長13.5%;新開工項目173個,計劃總投資812億元;新竣工項目137個,完成投資526億元。
鏈上發力 優勢産業集群深耕
繼桐昆恒陽項目後,今年初,又一個百億級項目——江蘇伊蘭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落地沭陽。作為桐昆恒陽化纖産業鏈下游企業,伊蘭文項目佔地800畝,距離桐昆廠區僅1公里,達到了“隔墻配套”的效果。
近年來,宿遷主抓20條重點産業鏈,將其作為推進新型工業化關鍵一招,致力於打造互補性強、關聯度高的現代産業集群。
瞄準“新興紡都”的目標,宿遷將化學纖維産業鏈作為重點打造的千億級産業鏈進行培育,目前集聚多家纖維紡織集團,全部建成投産後,産能將超1000萬噸。
為加快推進産業鏈向高端化、現代化邁進,宿遷3月&&重點産業鏈“鏈主”企業培育三年行動計劃,將圍繞20條産業鏈培育100家“鏈主”企業。自2018年第一家百億級光伏企業天合光能落戶經開區以來,宿遷光伏産業從無到有、漸成規模,全市目前共有光伏産業鏈企業47家,正向着千億級産業邁進。
築牢産業鏈,“鏈”接上下游,優質載體不可或缺。京東、噹噹、小米……宿遷電子商務産業園內,集聚了總投資40億元的京東智慧城、吸引145隻股權基金的築夢小鎮及智慧雲谷、京東物流等大體量電商項目。
智改數轉 傳統製造華麗轉身
走進格力大松(宿遷)生活電器有限公司生産車間,自動化生産設備高速運轉,精密機械手臂有序揮舞,精準完成電器組裝、搬運等工作。穩定有序的作業關鍵在於車間“大腦”——格力大松智能製造集控中心。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集控中心是公司與京東雲共同打造的智能製造示範車間的核心,企業生産線人機佔比率處於行業領先水平。
像這樣的省級智能製造示範車間,宿遷已累計建成32個;同時還建成三星級以上上雲企業1030戶,重點企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經營管理數字化普及率、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等指標持續提升。
今年2月,宿遷啟動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三年行動計劃,實施“龍頭帶動、百企智造、千企上雲、萬企聯網”四大工程,年內將完成700家規上工業企業改造轉型,加快全市製造業“智改數轉”步伐,賦能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
傳統産業也在“智改數轉”的浪潮中嘗到了甜頭。設備換芯、生産換線、機器換人……恒力(宿遷)産業園德順紡織的生産車間內,10&來自瑞典的全自動穿綜機正快速穿針引線,“智”味十足。産業園總經理助理郭建洋説,恒力通過設備連線、車間聯網,打破生産線上的“信息孤島”,用工成本大幅降低,生産效率和産品良率卻不斷攀升。
為進一步推動這項工作,宿遷市工信局還聯合財政局等部門建立“智改數轉”診斷服務商資源池,以真金白銀和貼心服務,切實解決企業發展難題,為製造業“智改數轉”保駕護航。(記者陳聖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