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在重慶一些農區了解到,當前農村土地流轉呈現規模化、加速化的趨勢,全市土地流轉面積高達320.3萬畝,佔承包耕地總面積的16%。隨著大批工商資本進入農業,實現了“農民增收、企業增效”。但記者與基層幹部、農民、農業龍頭企業座談中,他們普遍反映土地流轉年限偏短、租賃土地上的農産品加工或農業旅遊等附屬設施産權不明確、土地流轉不規范等是當前土地流轉、農業規模化經營的阻礙。第一、 絕大部分的農村土地流轉合同到期期限與第二輪土地承包期是一致的,目前大都不足20年。而農業投資收益期長,如有的果樹産果期上百年。[詳情]

  田野裏的稻子翻滾著黃澄澄的波浪,村裏惟一的一條水泥馬路上不時有汽車來往穿梭。嚴宏昌比以往更忙了,作為30年前“大包幹”的18個帶頭人之一,他不時要接待來自全國各地前來參觀、調研、考察的各色人群,還要不時地接受來自全國各地各類媒體記者的採訪。
   “小崗現正處在十字路口上。”今年60歲的嚴宏昌頗為深沉地説:“我們最擔心土地問題,害怕借著流轉的名義歸大堆。”而他的兒子嚴余山最關心的是小崗如何致富的問題。這個在外面打工辦廠闖蕩了十幾年的小崗新一代説:“必須發展二三産業才能致富。”[詳情]

  傳統上的農業除了提供食品等基本功能外,還能做什麼?近年來,我國各地圍繞農業發展,開發出了不少新功能,如鄉村旅遊、生態保護、就業增收等,這表明我國農業在多功能開發的基礎上結構在不斷優化升級。農業部門的研究人員認為,農業的多功能開發將是我們這樣一個農業大國的現實選擇,其不僅是新世紀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也是農業發展的一次歷史性機遇。但是由于目前我國農業多功能開發尚處于起步階段,政府應該及早統籌規劃,科學實施。[詳情]

  記者近日在全國第一輪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驗區貴州省湄潭縣採訪發現,當地農村在土地流轉過程中,採取一次性承包的方式,對農村土地、房屋進行買賣。一些黨政幹部和專家認為,現行土地政策、制度與發展農業現代化已不相適應,需進一步完善《土地承包法》,創新和規范農村土地流轉。
   湄潭縣湄江鎮核桃壩村村民徐汝明,今年以15.5萬元的總價將五畝地、六畝茶山和一間房屋,一次性承包給沿河縣的外來戶,其父母仍耕作剩余土地和茶園,他和妻子則經營一個小超市。[詳情]

  山東省寧陽縣探索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新機制,建立起“股份+合作”的土地流轉路子和“底金+分紅+勞務收入”的土地流轉分配方式。農民反映,土地流轉後收入多了、自己自由支配的時間多了,還省去了後顧之憂,旱澇保收,日子過得更加充實。
  蔣集鎮鄭龍村北依大汶河,土質肥沃,水源充足,歷史上就有種植蔬菜的習慣。2005年5月,致富能人田文武被推選為村支部書記。第二年,在與泰安弘海食品有限公司簽訂200畝地的有機蔬菜生産合同時,村裏成立了鄭龍村有機蔬菜合作社,村民以入股形式進行土地流轉,以合作社為平臺聚集土地,通過合作形式進行生産經營。[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