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經參 財智
|
經參 思想
|
經參 讀書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經濟參考網讀書頻道
機器人進步的悖論
數字化技術進步最新的一個重要發展階段集中在機器人領域——製造穿梭於工廠、倉庫、戰場和辦公室這些物質世界裏並能同這個物質世界融合在一起的機器人。在這裡我們所看到的進步也是逐漸地,然後就是突然爆發。 “robot” (機器人)這個詞進入英語語言是通過1921年捷克作家卡雷爾 恰佩克(Karel Capek)的戲劇“R.U.R.”(Rossum’s Universal Robots,即羅素姆的“全能”機械人),在那之後,機器人就成為人類迷戀的對象。在大蕭條期間,雜誌和報紙的故事都在渲染機器人能夠發動戰爭、引發犯罪、讓工人失業,甚至能夠擊敗拳擊手傑克 鄧普西(Jack Dempsey)。艾薩克 阿西莫夫(Isaac Asimov)在1941年造出了“robotics”這個詞,並且在第二年制定了“機器人學三法則”以規範機器人的基本規則: 1. 機器人不得傷害人,也不得見人受到傷害而袖手旁觀。 2. 機器人應服從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違反第一定律。 3. 機器人應保護自身的安全,但不得違反第一、第二定律。 阿西莫夫對科幻小説和現實世界的機器人製造所産生的巨大影響力持續了70年,但科幻小説要比現實世界中的機器人走得更遠。科幻小説給我們塑造了健談而忠誠的R2–D2和C–3PO;還有《太空堡壘卡拉狄加》(Battlestar Galactica’s)中邪惡的機器人Cylons,《終結者》(Terminator)中可怕的機器人,以及各種機器人偶、電子人、複製殺人魔等等。對比一下,在現實世界中,數十年的機器人研究也催生了日本本田公司的阿西莫 。阿西莫是類人型機器人,但在其中一次演示中它卻破壞了阿西莫夫的機器人第三法則。在2006年對現場觀眾的一次演示中,阿西莫嘗試着走上在舞&&搭設的飛機梯架。當它走到第三步的時候,阿西莫的膝蓋發生了彎曲,向後摔了下去,面板着地,重重地跌落在地面上。 之後,阿西莫恢復了狀態,可以演示像上下樓梯、踢足球以及跳舞這樣的活動了,但它的缺陷也説明了一個基本的事實:在物質世界中,人類能做的很多容易而自然的事情對機器人來説是很難完成的。正像機器人研究專家漢斯 莫拉維克(Hans Moravec)所觀察到的:“如果讓計算機展示成人水平的智力測驗或者玩跳棋是一件相對容易的事情,但當涉及知覺和機動性時,即使讓計算機完成一歲幼兒的某些技能也是非常困難或者不可能的。” 這種情形所描繪的就是被人們熟知的莫拉維克悖論,維基百科對此進行了恰當的總結:“莫拉維克悖論,是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研究領域有別於傳統假設的重要發現,其含義是高層次的推理幾乎不需要計算,但低層次的感覺運動技能則需要大量的計算。”莫拉維克的洞察極其準確,且意義重大。正像認知科學家史蒂芬 平克(Steven Pinker)所評論的:“對人工智能35年的研究所得到的一個主要教訓是,難的問題很容易,容易的問題很難……當新一代的智能設備出現的時候,股票分析師、石油工程師和假釋委員會成員的工作機會將最有可能被機器代替。但園藝師、接待員以及廚師在未來的幾十年裏絲毫不用為自己的工作機會操心。” 平克的觀點是,即使是機器人研究專家也很難設計和製造出在技能方面能與笨拙的手工工人相提並論的機器,例如,機器人吸塵器(iRobot Roomba)就無法完成一位女傭的所有工作——它只會用真空吸塵器清掃地板。機器人吸塵器的銷售已經超過了一千萬台,但沒有任何一台能夠把咖啡桌的雜誌整理好。 在實際的物質世界工作時,和機器相比,人類也擁有巨大的靈活性優勢。一些單一的自動操作工作,比如把金屬絲焊接到電路板上或者用螺絲釘把兩個零件固定在一起,是非常容易的事情,但這種工作必須保持時間的持續性,並且要在一定 “規則”的環境中完成。例如,電路板的排列方向每次必須保持同一方向。公司購買專業化機器來完成這些工作,必須讓工程師給它們設計程序,並進行相關測試,然後才能把它們配置在裝配線上工作。每次的任務變化——比如螺絲孔每次移動變化,生産流程就必須停下來直到完成程序的重新設定。今天的工廠,尤其是高工資國家的大型工廠,都已經是高度自動化了,但這些工廠裏多種用途的機器人也不是很多。這些工廠裏更多的是價格昂貴且裝配及改裝成本都不菲的專業化機器。
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頁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