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順黃果樹旅游區內,“夜游黃果樹”項目每天吸引大量客流,天瀑靈韻大型穹頂天幕光影藝術演出近日開啟試運營;
貴陽“紅飄帶”長征數字科技藝術館,通過全息影像技術再現紅軍長征,讓觀眾身臨其境地體驗長征的壯舉;
黔東南州不斷借助網絡傳播,持續進行“村BA”“村超”的熱度接力……
在貴州各地,以“數字+文旅”融合的智慧旅游沉浸式體驗正成為火熱的文旅消費新熱點。剛剛過去的暑期旅游旺季,頻頻出圈的貴州,屢次躋身國內熱門各類避暑旅游榜單前列。今年上半年,全省累計接待游客、旅游總收入分別同比增長9.6%和12.4%,一波波火爆數據的背後是以互聯網、數字技術賦能全省文旅産業帶來的疊加效應。
大數據賦能,滿足文旅新需求
8月28日,在2024中國國際大數據産業博覽會上,“貴州旅游 一碼游貴州”新平台上線。此次發布新平台,緊緊圍繞“以用戶為中心、簡便易用”的核心宗旨,在原有版本基礎上全面升級,打造一套數字化、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的貴州“智慧文旅産業生態平台”,構建起連接貴州豐富文旅資源與廣大游客的重要橋梁。
“自2020年‘一碼游貴州’平台上線以來,平台屢次更新迭代,以數字化形式全面整合旅游信息、旅游建議等資源,讓游客在移動終端上實現旅游六要素一機通辦。”平台運營負責人介紹,此次更新囊括了關於貴州“吃、住、行、游、購、娛”6大功能板塊,從界面設計、産品布局到預訂流程,都將為用戶帶來絲滑的操作體驗。
對於加快優秀文化和旅游資源的數字化轉化和開發,貴州的謀劃不僅於此。為促進文化産業和旅游産業繁榮發展,貴州持續用大數據賦能文旅産業資源,培育了一批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文化和旅游品牌,進一步豐富和延伸了數字化文旅的內涵和外延。
“我們啟動了‘貴州省鄉村旅游綜合管理平台’的數字化運營服務項目,以提升鄉村旅游的管理和服務水平,完成90%的4A級以上景區視頻監控接入,支撐景區運行狀態的實時監測和應急調度;還組織開展了智慧旅游案例徵集工作,評選出如遵義智慧旅游雲系統、貴州茶壽山智慧旅游項目等案例,將這些案例逐步向當地A級旅游景區覆蓋,助力景區降本增效和加快數字化轉型。”貴州省文化和旅游廳相關負責人&&。
新業態涌現,給予游客新體驗
乘坐飛機來到貴州,臨近貴陽時透過舷窗,可看見一座紅色的巨型建築似飄帶一般逶迤鋪展在青山綠水間,這就是位於貴陽市雙龍航空港經濟區的“紅飄帶”長征文化數字藝術館,同時也是全國首個以長征為主題的全域行浸式數字體驗館。
“藝術與科技的巧妙結合,讓整個長征的壯闊景象躍然眼前,非常震撼。”這是許多游客初次參觀完“紅飄帶”的感受。作為當下貴州火熱的新晉紅色旅游打卡地,“紅飄帶”憑藉“紅色文化+科技呈現”屢次出圈,被中央媒體譽為“打開多彩貴州之旅的第一站”。
據了解,“紅飄帶”長征文化數字藝術館主要由兩大內容組成,一是集合了AI虛擬交互、全息影像、全維度機械運動、虛擬現實技術、三維聲場等最新科技手段的《紅飄帶·偉大征程》演出,用數字化全景再現長征之路;二是貴州首個8K電影級巨型LED球幕飛行影院的首演劇目,觀眾在飛行影院可全方位、全視角、全景領略貴州大美風光,猶如親身飛行於多彩貴州壯美山河之上的《紅飄帶·多彩飛越》。
數據顯示,自2023年10月22日試運營以來,“紅飄帶”至今累計接待游客超60萬人次。其中,《紅飄帶·偉大征程》演出800余場,《紅飄帶·多彩飛越》演出4000余場。今年7月以來,已接待游客超10萬人次。
“我們用科技化、數字化、智能化的表達方式,讓紅色文化能夠年輕化、時代化,讓新生一代更能夠融入其中。”貴州省文化旅游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黃宗文説,以“科技+文旅”為媒介的全域行浸式數字演藝新業態,在全息影像構建的時空中,生動述説長征故事,給予不少年輕游客新觀感、新體驗。
新動能激發,展現産業新活力
入夜,走進安順市黃果樹大瀑布景區,天為幕、山為屏、水為&,光影璀璨的夢幻感撲面而來,“夜游黃果樹”項目把流光溢彩的演藝與水光天色的自然風光交融,令游客發出陣陣驚嘆。
7月初,貴州首個裸眼3D沉浸式文化演藝《原族貴州》上演,該演藝由貴州原族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打造,涵蓋穿越宇宙星空,飛越平塘天眼、萬峰林、羊皮洞、二十四道拐、化屋基等多個景點,採用“虛擬+現實”的數字技術展示多彩貴州的生態美、人文美和科技美。
除了通過智慧化、數字化創造創新文旅新場景之外,貴州也將數字化保護深度運用到革命歷史遺跡保護、民族民間文化版權保護、公共文化服務場館數字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等方面,通過一系列前沿的數字化舉措,為文物、非遺、圖書等穿上數字科技的“鎧甲”。
息烽集中營革命歷史紀念館對館藏70件文物進行三維掃描,對30件文物進行二維掃描,對全館400個站點進行720全景圖像採集,運用雲端新技術讓游客只需指尖輕觸“掃一掃”,即可“雲享”紅色資源。
“通過技術革新,將現代紡織刺繡技術和非遺苗繡技藝進行結合,大大提高了生産效率。”黔東南州施秉縣舞水雲台公司董事長龍祿穎説,採用先進的數字化連線技術,把苗繡通過視覺識別變成數字圖像,進行數據庫收集與管理,設備實現雲上操作,提高生産效率,每天的産量提升到原來的60倍,成本大幅降低。(記者 陳江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