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團式”幫扶持續賦能鄉村振興-新華網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正文

“組團式”幫扶持續賦能鄉村振興

2024-07-08 10:04:18  來源:貴州日報

“組團式”幫扶持續賦能鄉村振興

幫到關鍵處 扶到點子上

  “教育幫扶要主動融入師生,創新求變不走老路,更要打好幫扶基礎,探索打造符合學生成長規律的高效課堂。”2024年高考成績揭曉,從江縣第一民族中學校長姚漢傑拿着該校亮眼的成績單直言。

  2022年,姚漢傑作為教育“組團式”幫扶專業技術人才從佛山來到黔東南州從江縣。兩年間,從學校管理到課堂改革,他帶領幫扶團隊按照精準、可實現、可持續、有成效的目標,深入調研,結合實際大膽探索,修訂完善《學校管理水平提升方案》等11項制度,邁出了教育幫扶的堅實步伐。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2022年,中組部在全國160個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啟動教育、醫療、科技幹部人才“組團式”幫扶工作,貴州20個縣位列其中。

  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廣東對貴州傾情幫扶。兩省加強組織領導、健全幫扶機制、細化幫扶措施、強化服務保障,走出了一條團隊帶團隊、人才帶人才的“傳幫帶”之路,激活“組團式”幫扶“智力引擎”,持續賦能鄉村振興。

  “組團式”幫扶,關鍵是立足實際、精準施策。

  2022年以來,廣東佛山支教團隊將先進的管理及教育教學經驗植入&江縣中等職業學校,把優質師資“引進來”面對面交流、手把手傳授經驗,迅速提升本地幹部和教師的管理能力、專業水平。同時,通過校企合作拓展“訂單式”培養,探索省內高職院校和佛山高職院校聯合辦學模式,構建創新引領、産教融合的職業教育發展新格局。

  在冊亨,廣東惠州醫療“組團式”幫扶團隊到來後,掛牌成立了博士名醫工作站。工作站先後引進7支博士名醫團隊,開展醫療學術和專科培訓約7000人次,培養技術骨幹人才20餘人,大型設備功能開發使用率由34%提高至90%,新增醫療新技術新項目94項,開創冊亨顱內腫瘤手術“隔空診療”等多項先例……

  “醫療‘組團式’幫扶把專家送到了我們身邊!”以前,患有顱腦腫瘤的羅先生經常輾轉省、州醫院就醫,路途辛苦不説,僅車費就是一筆很大的開支。現在,在幫扶團隊的幫助下,冊亨縣人民醫院成立了神經外科,很多重型顱腦損傷以及顱腦腫瘤患者在“家門口”就可以得到治療。

  跨越山海情相連,共譜奮進協奏曲。立足20個重點幫扶縣需求,廣東、貴州和科技特派員派出單位不斷完善幫扶舉措,明確1個學校、醫院、科技特派團分別作為幫扶牽頭單位,同時匹配多家責任單位,多方聯動,整合資源,切實帶動受幫扶地區相關領域實現全面提升。截至目前,“組團式”幫扶共有1075名農技專家組建82支科技特派團到各地開展農技服務;先後選派712名教師組建40支教育幫扶團,集中幫扶20所普通高中、20所職業高中;226名醫生組建20支醫療幫扶團,集中幫扶20家縣級人民醫院。

  “組團式”幫扶,不僅僅是人、財、物等資源的物理集聚,更重要的是理念更新,實現“輸血”向“造血”的功能轉換。

  “醫院引進新設備和新技術不容易,我們想在幫扶結束後,有些手術依然有人能夠做好。”2022年,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番禺中心醫院和威寧自治縣人民醫院成為結對幫扶醫院。同年6月,許桂潤擔任番禺區“組團式”幫扶威寧醫療隊隊長、威寧自治縣人民醫院常務副院長,帶領4名技術骨幹開展駐點幫扶。為推動學科建設、培養專業人才,許桂潤與團隊積極開展技術指導和業務培訓,明確幫扶隊員按不低於1:3的比例“師帶徒”,每週開展現場指導、教學查房、疑難病例討論、理論知識小講堂等,對科室骨幹力量實行重點培養。

  “幫扶專家每天帶組查房,每個星期開講座、進行業務交流,對於我個人而言,在病房管理、藥物、診療等多個方面都學習到了很多。”威寧自治縣人民醫院卒中中心醫生洪呂與“組團式”醫療幫扶隊員湛振業結成“師帶徒”關係。去年7月,在湛振業的幫助下,洪呂成功為患者開展了e-FAST(擴展的創傷超聲重點評估)技術檢測,確認患者存在腹腔實質臟器破裂出血。因救治及時,該患者目前已痊癒出院。

  據統計,20個重點幫扶縣教育幫扶團隊累計培訓教師5萬餘人次,高考上線率普遍提高,中職院校畢業生就業率明顯提升;醫療幫扶團隊開展新技術應用821項、學術交流324次、手術帶教9200余次、疑難病例討論1900余次、遠程診療1400多次,建成“五大中心”88個;科技特派團圍繞主導産業幫助解決技術問題2900多個,指導示範推廣農業新品種新技術1300多個。

  緊盯貴州所需,發揮廣東所能。廣東省粵黔協作工作隊積極發揮統籌協調作用,注重強化工作保障、資金支持、制度建設、人才培養,協調東西部協作資金用於“組團式”幫扶學校、醫院發展以及幫扶團隊工作保障、生活補助等,創新實施“支教聯盟”“健康直通車”“周末手術班列”等,全方位推進幹部人才“組團式”幫扶取得實效。

  山海攜手共建,一體統籌,把資源攥成拳頭,精準發力。放眼貴州大地,一個個幫扶團隊傾囊相助,打通了地方發展“中梗阻”,幫到了關鍵處,扶到了點子上,全省教育、醫療、農業科技水平大幅提升。(記者 華姝)

[責任編輯:吳雨 王雪松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