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公山下,烏東苗寨。四面環山,綠珠翠擁。
倚在木質吊腳樓的窗前,暖暖的陽光正好灑落在北京游客劉燦義身上,他伸了下懶腰,長長地呼了口氣。
“漫步在村間的小道,傾聽嘰嘰喳喳的小鳥和潺潺的流水聲音,享受醉氧的狀態。”已經在雷山縣丹江鎮烏東村生態農家樂民宿住了兩天的劉燦義告訴記者,自己的每一個毛孔似乎都在貪婪地呼吸着大自然的饋贈。
民宿,是寄託心靈的驛站,也是撬動旅游大發展的有力支點。雷山縣推動民族文化和旅游産業融合發展,聚焦民宿産業,讓“詩與遠方”帶來更多美麗經濟。
老屋新生
李任平,丹江鎮烏東村“雲山初見”民宿的經營者。
這些天,他幾乎沒日沒夜地“泡”在民宿上,去年旺季“一鋪難求”的火爆讓他記憶猶新:“仿佛一夜之間,民宿就成為了游客的不二選擇。”
和李任平同樣感受到這個變化的,還有烏東村黨支部書記楊磊——小小的村寨,因為民宿熱,去年旅游旺季就擠進了5萬多人,為村集體經濟增收85萬元。
“怎麼也想不到,村裏閒置的傳統木屋經過翻新裝修,成為了游客眼裏的香餑餑。”楊磊告訴記者,目前村裏已經打造了17棟民宿,另外15棟在建的民宿也即將投入運營。“今年,我們村將迎來更多游客。”
在雷山,隨着易地扶貧搬遷和經濟條件的改善,進城的人越來越多,特色村寨閒置的房屋越來越多。
“現代都市與和美鄉村要實現雙向奔赴。”縣委書記楊錦春敏銳地發現了這個現象。在他看來,閒置的農村房屋也是資源,只有盤活閒置資源,才能推動旅游經濟大發展。
為此,雷山縣結合傳統村落的發展和保護,優先盤活易地扶貧搬遷未拆除的老屋,打造民宿産業。目前,全縣民宿507家,擁有18310個床位,形成了“苗嶺主峰民宿帶”“北部非遺民宿帶”“南部農耕民宿帶”的總體布局。
農舍變民宿、村寨變景區。緊挨雷公山國家森林公園,白岩村的“牧雲澗”民宿在業內已經小有名氣。
從2019年試水民宿産業,村裏就開始對老式吊腳樓進行修繕,讓每一棟有故事的老屋有了新的生命。白岩村黨支部書記唐文德告訴記者,從寂寂無名到網紅打卡地,可俯瞰梯田、與雲霧為伴的民宿讓更多的游客慢下來、留下來、住下來。
融合資源
方祥鄉格頭村已經有400多年歷史,因古樸的民風和古老的禿杉成為新晉的網紅打卡地。
穿過風雨橋,順着帶有些許青苔的石板路拾級而上,“溪畔曉築”民宿映入眼簾。這個小小的三層9個房間的民宿,每逢節假日都被預訂一空。
店長楊光達告訴記者,格頭苗寨的火爆,歸根結底在於“民宿+”的支撐——不同於傳統的觀光游,在這裡,游客可享山水之樂、品民族文化、尋隱逸之歡。
“民宿不僅提供住宿服務,更是一種與當地文化、自然風光和生活方式的深度融合。”在雷山縣文體廣電旅游局局長王玫玫看來,該縣民宿的蓬勃發展,離不開民族文化、自然風光和傳統古村落“三大資源”的融合呈現。
在雷山,民宿最大的賣點不是房,而是民族文化。游客走進苗寨,就像走進了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他們會身着苗族傳統服飾,在風雨橋打卡拍照,端坐在長桌宴前,品嘗苗家美食,也願意留宿在傳統吊腳樓,體驗苗寨人的傳統生活。
在雷山,民宿與自然風光相映成趣。晨起山霧環繞,夜伴清風入夢,游客拉開窗簾,層巒聳翠的美景盡收眼底,一幅活脫脫的山水畫卷,盡享“人在屋內”“屋在景中”的輕鬆愜意。
在雷山,獨具特色的古村落文化是民宿的延伸。154個少數民族傳統村落星羅棋佈,雞犬相聞、炊煙嫋嫋,游客在這裡跟着苗族同胞敲銅鼓、吹蘆笙、唱酒歌,體驗美好生活。
雷山創新打造民宿與民族文化、自然風光和傳統古村落資源融合發展的新模式,以西江千戶苗寨為核心,集中力量打造精品民宿,朝着高端化、特色化發展,推進民宿産業與自然風光、農耕體驗、康養度假深度融合。今年3月20日,被譽為國內民宿品牌“奧斯卡”的黑松露盛典精品民宿榜TOP100揭曉,貴州有7家民宿入圍,其中雷山西江就佔了三家。
培育客源
雷山縣民宿的興起,從西江千戶苗寨起步。
數據顯示,西江千戶苗寨游客量從2009年的27.43萬人次增加到2023年的464.89萬人次,短短15年時間,增長了近17倍。
客流帶來了人氣,更帶來了財氣。15年間,雷山的旅游綜合收入從0.53億元增加到50.89億元,過夜游成為主流。這裡面,民宿扮演着重要的“留客”角色。
但越來越多的客流量也開始讓西江千戶苗寨“有些吃不消”,特別是這兩年,“村超”和“村BA”兩大國內頂流IP的火爆出圈,讓這個壓力不斷升級——平時都需要提前訂房,節假日和周末更是一鋪難求,很多游客滿心歡喜而來,卻因為住不下悻悻而歸。
為承接好西江千戶苗寨的“溢出效應”,抓住“村超”、“村BA”的巨大流量。雷山一方面持續優化提升西江千戶苗寨民宿産業,另一方面優先在環景區景點、傳統村落及民族村寨等發展民宿業,打造了西江龍塘、丹江白岩、烏東、方祥格頭、郎德南猛等一大批生態山居民宿,以“民宿+”撬動旅游發展,打造旅游新業態、新産品和新模式。
記者在採訪時注意到,雷山不但牢牢抓住線下流量,也引導本地民宿業主通過各種方式在抖音、微博、小紅書等社交類新媒體上發力,通過“資源影響+內容種草+圈層滲透+平台轉化”的方式,讓更多外部客源留了下來,在雷山邂逅“詩與遠方”。
“在房間看看山看看雲,晚上仰望繁星也很愜意。”網友“雪泥姐姐”最近在小紅書上發布了《來貴州玩不可錯過的民宿》,圖文並茂地介紹了自己居住的“龍塘山房”民宿,引發了很多的跟帖和諮詢。
像這樣宣介雷山民宿的熱帖,在各大新媒體上屢見不鮮,並伴隨着大數據分析用戶的喜好,精準地推送到目標客源上。
“新媒體流量是風口,也是雷山民宿産業發展的有力支撐。”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姚茂美坦言,為了適應文旅新消費時代的發展趨勢,雷山正通過新媒體培育客源,觸達消費潛力十足的年輕粉絲群體。
為了讓更多“頭回客”變“回頭客”,雷山圍繞“吃、住、行、游、購、娛”深入實施“六心行動”,完善精品民宿發展村落的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民宿服務質量和配套旅游服務功能。
旅游出圈的雷山正持續圍繞資源、客源和服務三大要素,以發展民宿業為風口,推動旅游再上層樓。(記者 晏惠軒 陳詩宗 歐陽章傑)




